「老一輩的攝影師常常說,照片是要用來讀的,不是用來看的。」慈濟月刊攝影記者蕭耀華解釋,「讀照片」就像是「讀文章」,讀到照片中所想表達的意涵與元素。

投身攝影長達 30 年,很多時候,蕭耀華自以為在拍攝別人的人生故事,但回頭細細咀嚼,才發現鏡頭下的一張張照片,也像是在記錄自己與家人的人生起伏。

「 2016 年,我前往約旦與敘利亞邊界,記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。刻板印象中的邊界,應該要有鐵絲網與部隊看守,但一眼望去,只有廣大的沙漠橫隔。一萬兩千名幾乎一無所有的難民聚集在那裡,面臨沒水沒電可用,還得熬過每夜零度以下的酷寒,沒有政府的支持,只能仰賴國際 NGO 組織的馳援。」

一幕幕情景震撼了蕭耀華,也讓他掉入過往祖父曾說過的故事:「 40 年代,日本人從大陸東北一路打到廣州,再打到香港,當時大家都在逃難,也不知道能不能熬過今夜。」身處幸福年代的蕭耀華當時聽來無感,「如今眼前的情景讓我明白,原來這就是逃難。」

「我在貴州山區看見一名男子,家徒四壁,勉強用一塊塑膠布遮擋寒風。當地領導說,因為山區太冷,他只好拿身上的多餘的錢買酒取暖,漸漸就酒精中毒了。」

當時,蕭耀華只想著如何構圖,並沒有太多時間陪同一起品味窮苦人生。回來整理照片時,看著他空洞的神情,漸漸回憶起自己父親曾因為要擔起一家九口的生計,苦悶得準備跳海自我了結,也才開始理解父親當時的苦楚。

2011 年,前往北朝鮮記錄陷入糧荒時期的景象。蕭耀華解釋,「北朝鮮在緊急情勢之下,限定勞動人口才能獲得糧食分配。當時一位婦人捧著一碗馬鈴薯蔬菜粥,裡頭沒有一粒白米,她仍帶回家給收工後的先生食用。」

於是,他想起母親的兒時經歷。「母親在澳門出生,戰爭時期許多人逃難到澳門、造成糧缺,政府只好每天分三條動線抽籤,抽到 A 的人就可以買糧,抽到 B 和 C 的人明天請早。我還記得母親回憶過往時臉上的惆悵,沒抽到時,幾個姊妹會抱著一起哭,因為全家今天沒得吃了。」

「很多朋友問我,是不是全世界都跑遍了?我說世界太大了沒有辦法,但很幸運的,這份工作可以讓我看見世界。」

但並非每一次攝影工作都能安然無恙,有時要面臨克難環境,有時候要面對不確定的氣候條件與政策因素。最驚險的一次,是 2016 年前往非洲獅子山共和國,那一次,在當地感染瘧疾,回國後發病陷入昏迷,直接住進醫院,醫師一度發出病危通知,所幸最終睜開雙眼醒過來了。

「康復後,我向太太說,如果當下就這樣走了也很好,因為沒有痛苦。」太太卻肅穆的看著他說,「你走了,那我怎麼辦?」長年奔走多國,時常不在家,當時才驚覺,原來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很瀟灑,當身邊多了一個牽掛,要考慮的事情就變多了。話雖如此,太太仍然相當支持,畢竟攝影是他人生中最熱衷的事情。

「做了 30 年的攝影工作,倦怠了嗎?不會,很好玩,我還要繼續做下去!」

照片:蕭耀華提供 

●更多精采好文,歡迎點入閱讀【名家講堂】


 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