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生病,家長總是憂心忡忡,尤其嬰幼兒發燒,爸媽熬夜照顧,連覺都不敢睡,就是擔心會燒出問題。

什麼是發燒?
肛溫、耳溫,最接近人體的中心體溫,因此當肛溫、耳溫大於 38°C,就表示發燒了。而口溫、腋溫,約低於中心體溫 0.5 到 0.8°C,所以當口溫、腋溫高於 37°C,就算是發燒。

量測耳溫,年齡要大於三個月,準確度才高;若兩耳量測溫度不一樣時,以高溫為準。

發燒到幾度該吃退燒藥?

發燒是身體正常的防衛機制,急於退燒,可能會抑制免疫反應,因此若小朋友食慾、活力如常,隨時監測體溫即可,待超過 39°C 再用藥。

若是有熱痙攣、神經肌肉方面的病史,或是慢性病,像肺臟心臟疾病、慢性貧血,建議 38°C 就用藥退燒。

常見的小兒退燒藥有三種:安佳熱糖漿、依普芬退燒糖漿、非炎塞劑。其中,安佳熱糖漿不適用於蠶豆症患者;依普芬糖漿,六個月以下不建議服用;非炎塞劑,腹瀉時不宜使用。

此外,18 歲以下 ,不可用阿斯匹靈退燒,可能會引起雷氏症候群,導致腦病變及神經損傷。

小兒服藥,劑量須遵循醫師指示,若服完藥,體溫卻沒降下來,仍高於 39°C,此時可以使用退燒塞劑,千萬不能一再補吃退燒藥,否則可能因劑量過高而中毒。

服用液體藥劑,滴管、針筒、量杯,都是給孩子餵藥時的好幫手。而對於藥錠,不建議預先磨粉,最好自行在家利用磨粉器,服藥前再磨碎。

但不是所有藥品都能切半,或是磨成粉服用 ,像是延長釋放型藥品、腸溶錠、舌下錠、含刺激成分的藥物,一旦磨碎,就可能引發風險。

小朋友不是大人的縮小版,用藥應該更加注意,謹記「五要五不」原則,才能避免後遺症發生。

 

詳細內容→【志為人醫守護愛】小寶貝「藥」安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