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疹、異位性皮膚炎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皮膚病,但其實中醫依犯病原因,將它分成數十種,黃帝內經就記載了包括小兒的痱子、大人的疥瘡。

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提到浸淫瘡,要用黃連粉治療。隋代有漆瘡這個名詞,就是現在講的接觸性皮膚炎。

不管哪種,皮膚病跟氣候、環境及飲食作息有關。先談最常見的濕疹,古人稱作浸淫瘡,除了紅、癢,還可能起小水泡。

因為長的部位又分成旋耳瘡(耳朵後面)、鈕扣風(頸胸之間)、四彎風(四肢彎曲處)。甚至按年紀區分,比如嬰兒餵乳時,臉上起紅疹叫奶癬、胎斂瘡。

中醫分這麼細,就是要按照病人體質及不同病因對症下藥。證型分三類:濕熱內蘊、脾虛濕蘊、血虛風燥。

皮膚像臟腑的鏡子,臟腑的問題沒解決,即使短暫治好皮膚病可能又會犯,所以得從肺脾腎下手。

食療保健最好用薏苡仁!若要解熱,可選用綠豆或瓜類 (黃瓜、苦瓜、絲瓜、冬瓜)。

接著教大家穴位保健,可以清熱止癢。

第一個是手肘彎曲處的曲池穴,第二個是血海,在膝蓋內側。

另外調理脾胃扶正祛邪,常用三個穴位:合谷穴、足三里、豐隆穴。

內外兼治,從根本調理體質,提高免疫力,才能減少皮膚病發作。

詳細內容請看→【看中醫】濕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