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街小巷大鍋子煮著像是綠色磚塊大小的方粽 (Banh Chung),這是越南特有的年味。

方粽內餡必備的原料之一,就是脫皮的綠豆,這是越南新年少不了的味道。

法國南部名菜砂鍋悶燉白扁豆料理,是法國人最愛料理榜上有名的食物。

可以追本溯源到英法百年戰爭,它的原料要角就是白扁豆。

豆類具有可長時間保存而不失去營養價值的特性,豆類裡的蛋白質約占 20% 至 25% ,比起小麥、大米等穀物要多出 2 至 3 倍的蛋白質,且脂肪含量低、不含麩質,是乳糖不耐症患者的理想食物。

此外,豆類富含礦物質鐵、鎂、鉀、磷、鋅、維生素B群等,而高含量的鐵和鋅,對於患有貧血的人特別有益。

2013 年,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兩國向聯合國糧農組織 (FAO) 正式提案,經過糧農組織建議,而成為 2016 年的全球性大事。這也是自 1957 年以來,繼種子、稻米、馬鈴薯、藜粟之後,第五次以農作物作為國際年的主題。

(影片出處:FAO)

聯合國糧農組織致力推廣乾豆,不包含用作蔬菜、榨油,如大豆、花生,以及用來播種,如苜蓿等豆類品種。聯合國 2016 國際豆類年,特別呼籲各國重視各類乾豆對人類營養、對於農業發展、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。

豆類重要特質之一就是具有「固氮能力」,大豆根系上附著的根瘤菌,會吸收土地和空氣中的氮元素,轉化為植物所需養分,因此不會消耗太多地力。

有些豆類會釋放土壤磷,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生物,可以使土壤肥沃,減少化肥使用,促進植物生長,並在生長過程中改善土壤結構、提高土壤保水力。

豆類在生長過程中十分節能,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,生產一公斤扁豆或鷹嘴豆,平均消耗水量為 50 公升,生產一公斤雞肉則需 4,300 公升,一公斤牛肉則高達 13,000 公升,因此豆類被稱為「窮人的蛋白質」,是「消除飢餓」問題的解藥。

台灣原住民口中的勇士豆─樹豆,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主要豆類植物─班巴拉豆(Bambara groundnut)等豆類作物,號稱具有極強的抗旱、抗病、耐貧瘠的特性。成為當地民眾重要的營養補給品。

在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(El Salvador)首都聖薩爾瓦多(San Salvador)以北 30 公里的小村落蓋察德佩克(Quezaltepeque),當地農夫也種出了珍貴可以對抗氣候變遷的神奇豆子。

由來自拉丁美洲國家,包括薩爾瓦多、宏都拉斯和哥倫比亞農業專家,所研發的抗旱的雜交品種,CENTA-EAC,並非生化基因轉殖的產物,而是藉由紅豆和黑豆交叉施肥。

經過五年的選種,成功讓這項新作物,可以抵抗生長期間遇到兩次風暴和連續 15 天的乾旱。與世界銀行所推行,因應氣候變遷的智慧種植理念不謀而合。

拉丁美洲競相研發抗旱品種,瓜地馬拉的科學家除了研發出標榜抗旱,還富含高鐵質的豆類。

這一切都源於 2015 年中美洲長期的乾旱,從哥斯大黎加到瓜地馬拉大片土地,蒙受鉅額損失。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(World Food Programme)警告,230 萬小農因為水源缺乏,可能都會需要接受政府的補貼。

豆類產品「遺傳多樣性」的特質,讓種植豆類的農戶能有較多選擇,並且從中改良品種。讓窮人的蛋白質,成為改善全球飢餓問題的新藍海。

人類所生產的糧食足以餵飽全世界人口,不過全球卻有將近 8 億人 (7.95億) 面臨飢餓問題,其中以非洲和亞洲問題最嚴重。同時,每年卻有高達 13 億噸的食物遭到丟棄,直逼生產糧食總量的 1/3 。

聯合國估計,如果要保證 2050 年之前,讓未來 90 億人口避免挨餓,那麼糧食將必須增產 70% 。其中最大的關鍵在於種子和化肥使用,同時還要借助優化的智慧糧食生產與管理技術。豆類成為替代性糧食的優勢逐漸浮出檯面。

今天你吃豆子了嗎?窮人的蛋白質,有望成為解決全球飢餓問題的方案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