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行為源自於大腦的意念。想知道無法控制的衝動原因,答案就在大腦裡。

中正大學犯防所副教授陳巧雲指出:「大腦有一個自動的校正系統,可是我們研究發現,暴力犯做錯之後,分析他們下一個腦波的時候,發現他們的Pe腦波是比較低的,這代表他們知覺錯誤的能力比較低。」

犯防所研究發現,暴力犯自我控制的腦波電位比一般人低,原因可能是他們可用的相關腦神經資源較少。衝動型暴力犯不但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行為,犯錯之後繼續行動的速度也沒有減慢。這也是為什麼有人無法透過學習改過,一錯再錯。

大腦「額葉區」是控制情緒的樞紐,「邊緣系統」則是情緒產生的地方。

情緒與大腦

學者透過表情驗證研究發現,微帶怒氣的表情不是那麼容易辨識,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,能夠快速指認出來,這大多是受到家暴的孩子。家暴孩子的眼眶額葉區的體積會變小,如果又在學校受到壓力,眼眶額葉區會變得更小。

而且,在諮商輔導現場發現,行為偏差的孩子,往往很多特質與習性,是來自家庭。

大腦,能改變嗎? 

明白了生理機制可能引起暴力行為,並不代表暴力行為能夠被原諒,也不代表後天的補救會沒效果,反而因為對暴力行為的了解,幫助我們對偏差行為對症下藥。

人的大腦在剛開始發展的時候,就像一片草原,上面有很多條路徑可以走、很多種可能可以發展,但是走久了,路徑就固定了。這時候如果想要把一條不好的路徑取代掉,就要有一個新的行為,一直去走、一直去走,才能形成新的路徑。有效方法之一,就是以諮商輔導,來協助容易衝動的人,在遇到刺激時學會轉移注意力。

為什麼需要改變家庭與教育?

因為暴力行為,通常是先天因素加後天釀成的。就算大腦運作失當而難以控制衝動的人,還是需要碰到環境因素,才會啟動暴力行為。因此只要有良好的後天環境,就有機會讓不好的基因不表現出來。如此一來,減少社會中暴力事件的發生,將成為可能。

延伸閱讀→【志工早會】邪惡症候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