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五十多年前,在一無所有的窮困中創立慈濟;為什麼要發這麼大的一念心?是因為見苦,所以啟發了菩薩悲心,這一念心就是串起珠子的絲線。這一粒粒寶珠,假如沒有中空的孔洞,也無法讓絲線穿過。要有真空妙有的一念心,空了我執、我見,才能讓絲線穿入寶珠,不再失散,而且粒粒珍珠都能長久散發光芒。」

上人說,假如只在字面上理解佛法,對於佛法有共知、共識,卻無法共行,這是因為寶珠的中心被我執填滿了,沒有放空,所以無法穿過針線,連結不起來。所謂空,是要捨除煩惱、執見,心無罣礙,才能慈、悲、喜、捨,付出無所求,這就是佛陀所教育的菩薩精神;「大慈無悔,大悲無怨,大喜無憂,大捨無求」,就是這群資深慈濟人的寫照。

在刻苦、克難中成立慈善志業,不久之後因為看見貧病相依的苦相,感於花東醫療資源匱乏,自不量力地起念建醫院。「我對這幾位婆婆媽媽說,我有這樣的想法;大家都說:『只要師父想做,我們就會去做。』也因為籌建花蓮慈濟醫院,在臺北講經,許多人對於慈濟的精神理念有共知、共識,會合了力量。」

一念悲心是因,起因之後就在人群中與眾結了師徒緣,串起散落各地的寶珠。上人說,每位慈濟人都是一粒粒珍珠,以長情大愛串連,假如在菩薩道上停步,是自己中斷這分緣,像斷線的珍珠項鍊一樣,又讓珠子四散,所以請大家要顧好「針線情」。

摘自→慈濟月刊 衲履足跡 2018/07/25

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→ https://goo.gl/pXio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