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慈院副院長楊緒棣是泌尿科專家,最近他在疫情第一線的門診碰到一個病例,給他一場隨堂教育!「泌尿道感染會是新冠肺炎嗎?」一個在呼吸道,一個是泌尿系統,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,兩者有何關連?

66 歲的林先生來台北慈院看楊緒棣醫師的泌尿科門診,之前,就曾給別的醫師看過,從去年十二月到現在,他小便都很困難,不過不會痛,在家裡量體溫都略高於 37 度,有一點發燒的感覺,但沒燒到 38 度以上。楊副院長觀察他進診間時,是自己走路進來的,沒有用拐杖,沒有顯著的咳嗽,看起來沒什麼問題。

從之前的驗尿結果來看,病人尿液裡有細菌,所以應該是泌尿道感染,不過紅血球白血球數量都正常,腎臟超音波也正常,胸部X光片正常!所以當時給的診斷是:攝護腺肥大加上泌尿道感染,吃藥就好。

一個禮拜後,林先生又來了,說他這幾天斷斷續續發燒了,體溫 38 度,但可能吃了退燒藥的關係吧,所以進醫院時通過大門口的紅外線檢測儀,「不過,他講到幾個重要的話,讓我覺得有點怪怪的:他說他全身疲倦,胃口不太好。」楊副院長想到,自己打疫苗時也會感覺全身疲倦不太有力氣,加上他說在家有發燒的情形,這,會不會是新冠肺炎?

追問他旅遊接觸史,「沒有,我都在家。」但其實現在在家也不代表不會得病!這時楊緒棣趕快看他的胸部X光片,放射科醫師判讀:左下葉疑似浸潤,肺標記(紋理)增加。哇,這會不會是早期肺炎現象?趕快做電腦斷層。這下子「肺的標記顯著增加,新冠肺炎屬高度懷疑」!

楊副院長嚇一跳,趕忙將病人轉去急診做快篩:陰性。但收住院後,PCR核酸檢測出來了:陽性!「藉這個機會跟大家解釋一下,快篩和PCR有什麼不一樣?快篩是用免疫反應,看你上呼吸道鼻腔或咽喉有沒有抗原?這時候病毒要到某個量,稍微多一點才會知道有沒有反應。PCR呢,是你帶的病毒量,第一次也許測不到,但放大兩倍,沒有,再放大兩倍...不斷放大,這個人是放大了 37 次才偵測到,表示身體裡的病毒量不多,但還是有。」

這很弔詭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弱陽性的個案,篩檢上有困難,讓通報有時間上的推遲。

林先生的胸部X光片也是判讀有困難,早先看很正常,隔一兩周再看,而且要仔細看,才發覺是有些變化的。「以病為師,我從這個病人身上學到了什麼教訓?」楊醫師提醒大家,到菜市場買菜,你根本不知道誰是新冠肺炎患者,所以最重要的是──有機會打疫苗就趕快去打,「這是增加內功,增加防護力,要不然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保持距離,這是外功,增加你外在的保護力。」

還有,楊副院長說,新冠肺炎很狡猾,診斷很不容易,尤其許多病人喜歡看醫生像逛街一樣,看完一個再換一個,「如果這樣逛來逛去的話,我們是診斷不出來的。所以,同一個病應該給同一個醫生看,最好看兩次或三次。因為醫生不是神,我們看到前面醫生的診斷為什麼不能把你治好?我才能去找別的原因,讓我有一個時間序的追蹤,才知道病情的變化,才能診斷出正確的原因。」

20210609
撰文:福意
記錄:曾千瑜、魏玉縣 
美術:黃淑貞

繼續收到好文通知,邀您加入
  大愛行LINE社群  

👉 line.me/ti/g2/w99Ve-qmsUJP9qWUnUc3Hg?utm_source=invitation&utm_medium=link_copy&utm_campaign=defaul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