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當頭,最忙碌、身心壓力最大、風險最高的首推醫護人員,但外界怎麼知道他們的處境與困難?都靠媒體報導!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團隊長年在醫院穿梭,大愛台新聞部副理林大欽說,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,節目團隊到醫院其實有更高的風險,那麼該怎麼做節目呢?

改變一下攝影棚吧,林副理說,用投影加視訊方式,透過雲端,做遠端採訪!

為了分散風險,很多機構包括大愛電視,包括在花蓮的東部新聞中心,都將人員分流到不同地點工作,所以某個地方的人變得非常少,要開會,絕對找不齊。所以就像做後製一樣,用分割畫面開雙框甚至多框,讓不同地點的同仁可以對話也可以看到彼此。有人在家、有人在新北市新店台北慈院、有人在花蓮靜思堂,甚至台中慈院辦公室,湊起來,就是四地連線製播會議。
 

至於攝影棚要錄製醫師訪談,得先消毒地面和桌椅,攝影棚的門也分甲地乙地:兩地辦公的人影印了棚稿,不當面遞交而是從門的下方送件,「甲地的同仁只錄醫療節目,乙地負責採訪慈善和教育,減低風險。」

攝影棚裡只有一個人──主持人李毅醫師,最多只面對著掌攝影機的一名攝影師。那麼採訪對象在哪?「就是牆壁,或電視。」從投影和電視機中出現另一處攝影棚裡的來賓,比如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,林大欽透露,其實院長真的很忙,太多防疫工作要做,「所以等院長真正有空檔接受訪問時,已經快到晚上,李毅醫師是下午錄影主持,這兩個人怎麼辦?電腦合成,讓他們同台。」套好招,一問一答天衣無縫。

慈濟四大志業在林大欽口中,慈善當後盾,教育做專家,醫療在前線,「我們人文志業該做的就是把聽到的感動的記錄下來,變成日後的典範。」

到底一個志業體要怎樣從上到下,從裡到外,守好防疫這一關?人文志業總務主任李炳輝最知道,「總務室只能當後盾,讓同仁安心,往他們應該要做的方向去走。」但這個「後盾」也再三布署、檢討、修改流程,做了很多事:

第一上班分流,減少同仁之間以及同仁與外部的接觸,「因為減少接觸,才能減少把病毒帶到你我身邊。」除了人,採訪以及其他交通車輛也得分流,車上要掛AB牌,讓保全看到。兩班在交接時,空間與地板消毒,車輛也要消毒。

新聞部記者與節目部同仁每天都要進出採訪,使用過的器材設備都得一一消毒,這時考慮庫存的酒精越來越少,炳輝爸很煩惱,不能全靠酒精,也要用次氯酸水或漂白水,於是買了原料自製,比較省,次氯酸水擦拭桌面和器材,擦地板用漂白水,酒精留給人用。

再來煩心的是吃,大愛台在二期工程中,沒有香積廚房,遇到疫情又沒了靜思堂可提供便當,怎麼辦?總務同仁費心的在公司附近找了一間素食餐廳,照常提供素便當,而且還貼心的分樓層一一送到,避免大家像往常拿便當時很容易交叉接觸。

辦公室管好了,自己家裡卻發生了小小插曲。五月中的某天中午,李炳輝接到兒子打來緊急電話:「媽媽搭的計程車司機已經確診了,你趕快回來,不然會暴露在危險之下。」當下,他請了假,趕快回家,不能讓大家擔心惶恐啊,「所以我用高規格標準,在家裡自主隔離 14 天,三個人分三個房間,我負責煮飯,兒子清潔地板,讓師姊能夠安心在她房間裡。」

所以這天志工早會上台分享,李炳輝已經安全度過 14 天,解隔離了!他最感恩的是,他不在的這 14 天中,總務同仁很有承擔的獨立完成清潔消毒工作,這就是一個比一個堅實的後盾,沒有漏接。

20210603/20210607
撰文:福意
記錄:吳碧華、曾千瑜、魏玉縣
美術:林仁傑

繼續收到好文通知,邀您加入
  大愛行LINE社群  

👉 line.me/ti/g2/w99Ve-qmsUJP9qWUnUc3Hg?utm_source=invitation&utm_medium=link_copy&utm_campaign=defaul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