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近十年左右,有晚婚晚育現象,結婚年齡層提高,錯過女性最佳生育期 25-35 歲,也提高了媽媽懷孕的風險,連帶影響到小嬰兒的健康。

大林慈院小兒加護病房護理長陳姮卉最近遇到一樁憾事,一位媽媽懷孕時候的例行產檢都很正常,母嬰也都健康,可是到了生產當天忽然發生羊水栓塞,媽媽缺氧、抽筋,甚至血崩,接下來就休克了。跟著小嬰兒狀況也不好,母嬰雙雙送進加護病房。

經過一陣搶救,媽媽走了,留下了小寶寶。這家人喜事變憾事,家屬當然很難接受,陳姮卉形容,這就像古人講的「生得過就麻油香,生不過就是四塊板」,當下家人一陣慌亂。

但可憐小嬰兒因為在生產過程中也一度缺氧,有些不好的反應,所以即使幸運活了下來還是得由各科團隊合力照護,出院前還出動復健、法務和社工師等,先了解評估這家人的環境,也教他們該怎樣照顧寶寶。陳護理長說,這家還有個七八十歲的阿嬤,小孩的爸爸因為遭喪妻的打擊,有點憂鬱症現象要吃藥,每天昏沉欲睡。他的小姊姊才國小五年級,姑姑們則遠水救不了近火,一家子都沒辦法照顧寶寶,怎麼辦?

可憐這孩子也有些趨近植物人,陳護理長疼惜的說,因為缺氧,他一度需要靠呼吸器,細小的鼻孔還插了鼻胃管以便灌食。好在在大家細心照護下,寶寶慢慢穩定了,呼吸器拿掉,剩鼻胃管,「至於他的手足,看起來很垂足,沒辦法像一般小朋友活動的這麼好。」還有,孩子眼神渙散,沒辦法對焦,問題真的很多。

由於這戶人家戶籍在雲林,所以小朋友出院後得請嘉義大林和雲林兩地的社工一起協力,做後續照顧,幸運的是社工為孩子找到一個很有愛心的保母,還是護理師退休,夠專業。

寶寶在滿四個月時終於要出院了,爸爸和阿嬤都很感謝護士阿姨和醫生叔叔們,還帶了滿滿一車的愛心回去,包含奶粉、尿布,都是大家捐的。

寶寶後來返院做復健,保母帶他來小兒加護病房給阿長和阿姨們看看,「看到小寶有進步,爸爸也比較振奮一點,去工作了,所以我覺得醫院跨團隊的照護,甚至跨縣市的社工合作非常重要。」一場產房驚魂和不幸,終能在人事努力彌補後得以回復平靜、得到平安。

20210324
撰文:邱蘭嵐
記錄:吳碧華
美術:鄭洊宏

繼續收到好文通知,邀您加入
  大愛行LINE社群  

👉 line.me/ti/g2/w99Ve-qmsUJP9qWUnUc3Hg?utm_source=invitation&utm_medium=link_copy&utm_campaign=defaul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