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師能做的很多,但做不到的也很多,有時非關醫療技術與專業,但只要他們講出來或表現出來的,卻往往給病人和家屬極大的鼓舞。

花蓮慈院住院醫師鄧子聰在加護病房遇到一個肝硬化病人,他長期喝酒,除了肝硬化,凝血功能也不好,腸胃道經常反覆出血,這次又因為大量血便住進加護病房。住院醫師都長時間待在病房,所以經常會遇見家屬,就詢問家裡的狀況,知道他們有嚴重的經濟問題,先生住院沒法工作,太太一個人打三份工,非常辛苦。

她遇到鄧醫師,第一句話:「可不可以請我幫忙聯絡社服室。」因為先生上次住院就是社服室出面幫忙,後來才能順利出院。太太說這次真的不知該怎麼辦,她沒辦法負擔加護病房醫療費用。講講就默默流下了淚,加上現在小孩又放寒假,沒法在學校吃營養午餐,自己又要在醫院顧先生,工作都得請假,沒法賺錢了。

「聽到這裡,其實我很震撼,因為她的小孩就坐在旁邊。小孩放假應該是一個很開心的事,可是對他們來講,反而是家庭的負擔。」雖然只是住院醫師,資歷尚淺,但鄧醫師很有仁心,「我一定會幫妳好好聯絡社服室,住院不用太擔心,我們慈濟一定會努力幫忙的。」

從這天起,鄧子聰深深體會到,一個人生病不是一個人的事,而是一整個家庭要一起處理的事。悲天憫人就從細微處著眼。

台北慈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四年前有個當時 83 歲的阿嬤病人,一邊的鼻竇有個不正常的陰影,判斷是比較惡性的疾病,治療起來通常得一年半載,包括先做切片才能確診,之後得分期檢查,接下來合併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,按照標準流程,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,一連串下來,耗時很久。

「接下來面臨一個問題了,一個 83 歲的老婆婆應該怎麼選擇?其實家人都很支持,站在醫生的角度,應該要把病治好,但有時候必須考慮家人想怎麼辦?」於是黃醫師和阿嬤的家人開家庭會議,共同的決定是,穩定追蹤,如果看到病灶持續擴展,就再做積極性療法。就這樣,追蹤四年後,阿嬤的腫瘤似乎越來越小了。

黃醫師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「當醫生的沒有辦法治癒每一個疾病,不是因為醫生的能力,有時候可能關係到家庭和病人本身的狀況。身為一個醫生的確可以給予支持與鼓勵,幫助更大。」

20210203
撰文:福意
記錄:吳碧華
美術:黃淑貞

繼續收到好文通知,邀您加入
  大愛行LINE社群  

👉 line.me/ti/g2/w99Ve-qmsUJP9qWUnUc3Hg?utm_source=invitation&utm_medium=link_copy&utm_campaign=defaul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