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慈院精神科病房護理長江國誠是個大男生,分享病房小故事語氣不變,卻聽得出他內心的柔情。

他照顧的病人包括自閉症患者,他說,自閉症是神經功能退化疾病,很小就會發生,患者對環境和某些感官刺激特別敏感,有時會表現出衝動,因此沒辦法正常上學,可想而知家長照顧得十分辛苦。

這一、兩個月,病房住進兩個自閉症男生,一個 20 歲、一個 16 歲手還骨折。「平常看到這兩個弟弟無法明確言語,呢呢喃喃的,講的不很清楚,這樣要如何表達不舒服呢?」江國誠說,當然,護理師必須有相當的耐心愛心,細心觀察和理解他們的需要。

16 歲的弟弟骨折復位手術後回病房,應該很痛吧,沒辦法明確表達自己的不舒服,就只能護理師主動關心,看他情緒起伏、肢體動作等,再寫護理專業的評估表,「得到疼痛的訊息後,再跟團隊討論,給予適切的止痛藥。」

國誠阿長說,不容易得到自閉症患者正向的回饋,說謝謝、感恩,所以護理照顧都是「愛無痕」「付出也無痕」。但他最近得到了一份很有感的實體的愛,「來自 20 歲自閉症患者的爸爸,他寫感恩卡給護理師,『要好好休息,辛苦你們了』,文字很短,這份感動讓我一直記在心裡。」

在一般病房,經常有笑語有人說謝謝,護理站還三不五時出現一束花或家屬病人送來的禮物點心,江護理長說,精神科病房很少得到稱讚,倒經常因為病人情緒問題冒出無明火。「前幾個月我就收到一份抱怨函,說醫院的電視節目不好看,每天看很乏味,叫他憂鬱症怎麼調適?寫了快半張紙,都在描述住院遇到的不舒服,還說護理長的說明有點像在霸凌。」可想而知,看了真叫人不舒服,江國誠甚至內心感到困惑,到底自己做的是不是對的?當然他也知道對方是病人,有不安、不確定感,所以護理師當然要包容,持續用心照顧。

「一個是抱怨函,一個是感謝卡,讓我們更堅定自己的腳步。晨會時我也鼓勵同仁,要多去看情緒和行為背後的原因,不要因為口頭抱怨,或病人一時爭執產生怨懟。」

德澡師父鼓勵護理長,做每件事都是「光光的出去,暗暗的回來」,付出不求回報,可是冥冥中一定有所見證。

20210130
撰文:福意
記錄:魏玉縣

繼續收到好文通知,邀您加入
  大愛行LINE社群  

👉 line.me/ti/g2/w99Ve-qmsUJP9qWUnUc3Hg?utm_source=invitation&utm_medium=link_copy&utm_campaign=defaul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