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對正常人來說是件很自然的事,但其實人的一呼一吸都是一種「被動式」呼吸,需要靠肋間肌和橫膈肌作用,把肺部收縮或打開讓氧氣進來,萬一腦子不發指令了,肌肉無力了,就需要仰賴機器,幫忙打氣進去。台北慈院護理長康芳瑜負責呼吸照護中心,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病人脫離呼吸器,回復身體原本協調一致的呼吸能力,但怎麼脫離法呢?

護理長說,不外乎做些運動,「雖然嘴巴插著管子,但我們會讓他在床上踩腳踏車,讓他站在床邊。」這是要讓病人有力氣呼吸!「病人都會說,我在醫院已經住了一個月,甚至一個半月,都沒踩到地。當病人踩到地板時,他會非常非常感謝你,因為他覺得終於離地很近,相對來說,距離脫離呼吸器的時間也越來越近。」

康護理長說,病人就算脫離呼吸器了,還是會要他持續運動,比如從床上挪下來坐上輪椅、坐著踩腳踏車,甚至緩慢行走。一個七十歲的蕭奶奶拿掉呼吸器後就被嚴格規定要做功課:每天下床活動,走長廊。

有一天,奶奶說話了:「可不可以吃點東西啊?我肚子好餓。」「奶奶,我們每天都照六餐給你灌牛奶耶。」康芳瑜不解,「我住院住好久,可是我都沒有從嘴巴吃,已經忘記吃東西是什麼感覺了。」原來奶奶是這個意思,想直接通過嘴巴、牙齒和舌頭「吃」,芳瑜阿長再問,奶奶之前是賣鹹酥雞,都會準備很多美食,但是因為生病,一度氣切,與美食斷絕,她一定很懷念食物的滋味!

「我現在嘴巴已經沒有呼吸管,呼吸管是在我脖子,嘴巴空空的,應該可以吃東西才對。」奶奶講得很有道理,嘴巴空空的為何不能進食?康護理長解釋,因為擔心會嗆到!所以在奶奶要求下,要吃,先得提醒她,小心,不能嗆到。於是請復健科醫師來測試奶奶的吞嚥能力,請營養師建議,奶奶可以吃什麼樣的東西?

「經過評估,奶奶在住院 35 天時,嚐到第一口湯,她好開心喔,而且是她先生餵她吃的。」第 37 天,奶奶喝了住院以來第一口粥,「我覺得,簡單的用心體會病人的感受,讓她達成願望,雖然很小,可是好開心,護理可以做得讓人更安心。」

20200828 
撰文:福意
記錄:李如玉
美術:林仁傑

繼續收到好文通知,邀您加入
  大愛行LINE社群  

👉 line.me/ti/g2/w99Ve-qmsUJP9qWUnUc3Hg?utm_source=invitation&utm_medium=link_copy&utm_campaign=defaul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