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花蓮慈中的李穎哲在暑假過後即將是大學生了,他從慈小到慈中九年來參加了五個暑假營隊,這個暑假最特別,他說,前四個都是遊學營,在旅行中得到樂趣,「而志工營只藉由純粹的付出,獲得內心深處真摯的感動,更飽滿。」

穎哲分享得井然有序頭頭是道,他說他有三件心靈上的成長,首先是「轉念」,「我主要是在醫院門口做防疫志工,幫大家消毒量體溫,其實我有點輕視這個工作,因為我覺得沒辦法直接和病人或家屬互動。」尤其是反覆同一個動作,一度讓穎哲覺得學不到什麼,很想換另一個工作,但後來想起一句《靜思語》:「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,每件事情都有存在的意義,我們要找到它的意義。」

在門口幫人消毒、量體溫,然後鞠躬道早安、午安,有時會遇到一些人擺個臭臉,不理會防疫志工就直接走人,穎哲後來轉念,釋懷了,「可能因為他們掛念醫院裡的家人,來不及把心力放在其他事物上面,不需要太過在意。」

還有,噴酒精消毒這件事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,卻是防疫不可或缺的一個動作,「小事不做,大事也難成。我覺得台灣現在之所以可以維持有秩序、安穩的生活,是因為這些小事一個個堆積起來的。在疫情壟罩的今天,我有這個機會去服務,去貢獻我的能量,已經非常感恩,沒什麼好埋怨的。」一個不過十七八歲的孩子能有這麼成熟的思想,實在太難得!

李穎哲要分享的第二件事,是「生命」:他和志工師姑家訪一位因車禍喪失行動能力的姐姐,她臥床十多年,仍然十分樂觀,對生活沒有太多埋怨,但穎哲覺得她似乎有點失去生活目標和重心,「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具有一些生命意義,雖然姐姐現在沒法行動,沒法做太多事,但她可以成為示現者,因為她的存在,我們知道,下雨天騎車騎太快有非常大的安全威脅,這就是那位姐姐她生命的意義。」

李穎哲要分享的第三件事,是「奉獻」,他發現很多病人都來自花蓮豐田,長濱這些比較遙遠的地區,「偏鄉醫療資源匱乏這句話,不單單是課本上說的,而是實際的體會。所以我希望、我發願將來要把慈濟精神帶到新的學校,畢業後如果有機會,多多去偏鄉服務,發揮生命的良能。」

這次暑期志工營是李穎哲最後一次穿上慈中制服,算是對中學生活謝幕,他馬上要進入陽明醫學院,明年暑假就會是大學生了,希望繼續參加志工服務,拓展生命的寬度與厚度,未來成為一個「手心向下」,帶給別人溫暖的人。

花蓮慈中高二學生林子晴也利用這個暑假到醫院當志工,她分享三件讓她很開心的事:第一,看到很多病患出院了;第二,有個阿伯很期待子晴和志工師姑帶他下樓逛逛、聊聊天、曬曬太陽,「原來有我們陪伴是那麼重要,讓病患開心。」第三件事,子晴看到一個阿嬤一直在滑手機,「阿嬤,妳怎麼不放大來看呢?」這下才發現,原來阿嬤不太會用手機,畫面一直停留在主頁,於是子晴教她如何操作,「等下次我去看她時,就看到她對著手機哈哈大笑,這讓我覺得,做志工最大的收穫就是『我關懷的病人面帶笑容,我內心也充滿歡喜』。」

林子晴想到一句話:「勿以善小而不為」,「對我來說是一件輕鬆簡單容易的小事,但或許可以帶給人家很大的快樂。」她說,之後做志工會有更多信心及動力想去幫助更多人,當然,這一切都要謝謝帶她學習的師姑們,「師姑們教我如何與病患互動,讓我每一天都做得比前一天更好。」

20200724
撰文:邱蘭嵐
記錄:李如玉
美術:林仁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