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 年證嚴法師在台中新民商工演講,呼籲所有的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,從此一路走來。

早在慈濟環保起步之前,回顧台灣社會,1987 年環保署成立,先後針對各種廢棄物推動了不少政策,比如外星寶寶回收桶計畫,是台灣環保的記憶,很多人小時候老師教你怎樣用外星寶寶去做資源分類,可是那段時間政府推得相當辛苦,當時可說是「民智未開」,環保觀念尚未萌芽。

接著子豪要讓讀者回味慈濟環保三十年的足跡,包括 1991 年志工陳蕙民標會二十多萬元,購買北區第一輛資源回收車「環保一號」;1992 年開始,全台推「預約人間淨土」廢紙回收活動,志工在各地建立第一代環保站,定時回收,花蓮地區訂在每月第一個星期日,由志工開著環保車到各定點收集民眾拿來的廢紙,賣給回收商;這一年美國紐約志工也響應,在法拉盛華埠展開掃街活動,這是慈濟海外第一次掃街。

北區第一輛環保車

第一代環保站

海外第一次掃街

「我找到一些資料:台灣民間的環保奇蹟,我覺得非常有意義。慈濟環保回收啟動後,資源回收量從 1998 年 12.9 萬公噸,到 2006 年 210.7 萬公噸,成長 16 倍,葉子豪說,兩者之間的差異造成的正向結果是,垃圾減量使得焚化爐興建數量從 36 座,減少為 24 座。

三十年間,很多環保志工從年輕忙到老,比如陳器阿嬤,六年前慈濟月刊攝影訪問她時,高齡 89 歲,這次再去看她,已 95 歲,但一樣做環保。

圖:2014年 陳器阿嬤歡喜展示她的環保志工證。

圖:2020年 再次拜訪,阿嬤已高齡95歲,卻依舊健康、歡喜地做環保。

「做環保付出無所求,賺不到什麼新台幣,但如果結合雲端科技和健康促進概念,做環保穩賺不賠。」葉子豪跟大家分享新觀念,很多志工做環保做得很快樂,覺得自己有用處,還有聊天的對象,就會少病少憂鬱,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說:環保站真的是防老、養老、醫養合一的地方,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也說:做環保病得少、老得慢、活得有尊嚴。

  

葉子豪再以一張精舍的惜物日常照片傳達另一個觀念,「浪費水、浪費電就是殺物命,這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教誨。上人以身作則,感恩物資就會疼惜就會節省,惜福是靜思家風,也是修行人的本分事,常住師父用廢棄電風扇的保護網當曬衣架,是延續物命的典範。」環保回收物也一樣,因科技而變身成衣服、毛毯等,現在還增加紙容器回收站。

為了地球,為了人類生存環境,環保志工三十年來低頭做、抬頭說,2019 年慈濟基金會成為聯合國環境署特殊諮詢委員,但葉子豪有感而發,為何慈濟人做很多卻不太被看見?「因為去訪貧去發放都是在比較私密的空間,在長街陋巷、社會暗角;一般社會大眾只看到靜思堂,建成後一年 365 天不動,很多人不了解就不會主動進去,所以慈濟做了什麼,要想辦法報導出來,讓大家多了解。」

20200722
撰文:福意
記錄:黃玉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