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與慈善結合,田中央的大醫院大林慈院成立倏忽 20 年,這天擴大往診。包括醫護人員、藥師、志工等 220 人分 25 條路線,跨雲嘉南區,關懷 92 位行動不便的居民以及資深志工,賴寧生院長細數往診 17 年來,照顧超過 6500 人。

「為什麼叫往診?很早很早以前,40、50年代,甚至在日據時期,我們父祖輩的醫生就是拿著聽診器,坐牛車到深山裡去看不能走出來的病人。」雖然賴院長說,時代進步了,醫學也隨之發達,但只知道醫師看診速度很快、醫術高明,舊時往診情景不復見,病人的聲音卻也無法被仔細聽見。

位處醫療資源相對較少的雲嘉南,大林慈院一成立就和民眾站在一起,而且經常顧慮到住在交通不便村里的長輩沒人陪伴,要跑一趟醫院實在困難,甚至不可能,於是醫師和人醫會結合,開始定期往診,「一個心臟科的陳醫師尿毒症,已經洗腎多年,身體很不舒服,但他還是要去看病人,這是他第一次參加,所以讓我想到無量義經一句話:『船師、大船師運載群生,度生死河,置涅槃岸。』」

醫師平日在各自的醫院已經夠忙了,假日還不休息的參加義診,即使院長副院長級也都風雨無阻,每次必到,為什麼?賴院長分享一個阿嬤的遭遇:
「這是慈濟照顧户,去過十幾次了,每次去,小小的房間都是排泄物的味道。阿嬤兩歲時就看不到,眼球萎縮,還重聽,她媽媽想把她掐死,但是沒死,竟然在勘忍世界活了將近 90 年,但是她很辛苦,非常辛苦,有小孩子也有孫子。」

賴寧生院長敘述阿嬤的坎坷人生簡直叫人無法想像,他說,大家都麻痺了嗎?每次去看她,整間屋子都是排泄物,這次也一樣,只見在一個毫無生氣的房間裡,賴院長形容阿嬤就像螃蟹、蝦子一樣,孤伶伶的蜷縮在床上,「她雙眼已經瞎掉,護理長進去就直接跨上床,床鋪很髒,就把她抱在床上,她眼球沒了,我們稍微檢查一下,膿就從右眼流出來。」

阿嬤因為很少跟人溝通,不大會講話,只要有人去探視,給顆饅頭她就非常高興,「就會類似唱歌,一個感恩的聲音出來。一顆饅頭就可以讓她這麼高興!」不過這天去看阿嬤,她一點聲音都沒有,賴院長知道一定有問題,護理長仔細查看,原來尿布濕了,趕快換掉後,幫她擦擦臉,阿嬤又開心的吃起饅頭來。

阿嬤的孫子其實就在隔壁房間睡覺,院長解釋,「孫子不是不孝順,而是三、四十年下來,我想他已經疲倦了,所以去當志願役軍官。」院長護理長都教孫子要怎麼照顧阿嬤,叫他帶老人家去醫院看眼科門診,他也照辦,但賴院長很能理解,光他一個人是沒法照顧周到的,「我常常在想,慈濟是來幫社會照顧這些老人,守護這個國家。你想想看,一個軍人放假回到家裡,什麼東西都沒有希望,他怎麼保護這個國家?」


 

往診,功德實在無限大,「學醫的目的在哪?當然是解決病痛,但最重要是安撫心靈,這樣學醫的道路才更穩固。」很多年輕的住院醫師在往診現場,彼此談的也不光是醫療問題,而有更多思考,怎麼在如此環境與資源下,給病人最好的照顧,「看到後進能跟著我們去做基礎建設,我非常高興非常興奮。」

簡瑞騰和陳金城兩位院長副院長也帶隊往診民雄、善化、新化,探望多年來的老病人。可想而知,當病人看到幫他開刀的主治醫師親自上門,內心有多麼欣喜,病也好了大半。在曾文水庫上游的大埔,原本是無醫鄉,但大林慈院從民國九十幾年,就派固定的醫師長期駐守當地的醫療站,「他駐診不是上下班,是 24 小時,只要大埔鄉民有事情,醫師護理師 10 分鐘就會到醫療站。」賴院長很安慰,他說現在更結合大埔衛生所,全鄉走透透,到每個家庭建立各自的基本資料,將原先頂多只能做急性醫療的服務,擴大到防患未然的日常保健與慢性病防治。

大林慈院二十年,看得到周遭的改變。

20200720
撰文:福意
記錄:魏玉縣
美術:江佩樺
攝影:鄭洊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