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攪亂一池春水,這個春天大家生活都亂了步調,比如原本腎臟有問題的人,應該要長期服藥定時追蹤,但不少人沒有規律性、持續性,疫情一來就更糟。

台中慈院腎臟科主任陳一心有個老病人,過去就經常要提醒他,下次什麼時候該回診。這次看到他,已經晚了差不多一個月,問他為什麼,說是疫情的關係,不敢進醫院,「那你的藥呢?」「兩天吃一次。」病人老實回答,但醫師開始緊張了,「哇!看看你現在抽的血,狀況就不是很好。」這下換病人也緊張起來。

陳主任跟病人一再講,若是擔心疫情,那麼就請進醫院時做好防護措施,在家儘量到戶外空曠的地方運動,尤其像糖尿病患必須有規律的運動、規則服藥,運動量和劑量都要聽醫囑,不能偷斤減兩,不能因為有疫情就因噎廢食,「像這樣的病患就是防疫破口!大部分病人可以培養好的生活習慣,但是像這樣,他平常已經不遵照醫囑,到了這時候,還找很多藉口。」

心,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和健康,如果心態正向,即便有疫情波動,有人該做的還是照常做,如同以前一樣,「也沒感覺受疫情影響,而且看完診還不斷跟我們醫護同仁打氣,我們看了也相當欣慰,所以疫情真的是考驗人心。」

這段期間不只門診病人減少,急診和住院人數也都少了好幾成,是大家都不生病了嗎?當然不是,花蓮慈院急診醫師黃泰瑀分享,三月底,一名五十多歲有氣喘毛病的男士,因為呼吸急促掛急診,黃醫師判斷是急性氣喘發作,立即給予藥物治療,症狀就緩解了,這時病人就急著說要出院,黃泰瑀認為他雖然暫時不喘了,但是以當時的狀況,不適合出院,需要後續留觀治療,甚至得安排住院,但病人非常堅定的看著黃醫師說:「醫生,我要出院,不管怎樣,我一定要出院。」

一般遇到病人如此堅決,很多醫生可能就口頭告知相關風險,然後開點藥讓他自動出院回家,但黃醫師回想,在慈濟醫院訓練急診住院醫師時,師長一直諄諄教誨,遇到這類想自動出院的病人,一定要了解為什麼,「因此我就在床邊跟病人稍微詢問一下,發現他有兩個原因,第一,那時疫情滿嚴重的,他很擔心在醫院會受到影響,我就跟病人說,你看,你們現在來到急診室,從一開始體溫檢測,到後來檢查健保卡有沒有旅遊史,進入急診檢傷的時候,給病人做分流,所以醫院防疫做得相當嚴謹,請放心。」

還有,黃泰瑀細心的問出第二個他不想留在醫院的原因,是經濟問題!「病人在打零工,因為疫情,工作非常不穩定,所以收入不是很確定,他很擔心如果留下來接受後續治療會需要一筆他付不起的花費。」原來病人內心還壓著這塊石頭,這在慈濟醫院來講,如果真的病人經濟上有困難,醫師一定會找社工幫忙,「聽到這裡,後來病人放下心中的大石頭,願意留在急診做後續治療。」

之所以要分享這段小故事,黃醫師說,主要也是提醒自己,在醫療端,並不只有死板板的執行常規性的醫療行為,「也要試著了解病人,他遇到哪些非關醫療的困境,試著去了解及解決,才可以使整個醫療行為更加圓滿。」

聽到這裡讓大家非常感動,一個醫師,尤其還是在忙碌的急診室,不是把醫療當成工作,病人想出院就讓他出院,而是靜下心來、耐住性子了解他的心,幫助他安心,「就是這樣一脈相傳,資深的醫師教導後進,醫病醫人,更重要的是醫心。」德諦師父稱許慈濟醫療人文得以傳承。

20200429
撰文:福意
志工:吳碧華
美術:陳建霖
⭐繼續收到好文通知,邀您加入!
Telegram 下載說明與功能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