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一條生命垂危之際,做醫生的當然要救,但是明知救不起來或徒增痛苦,你是做還是不做?大林慈濟醫院心臟科醫師林俊彣最近就遇到這樣的狀況,內心好掙扎!

一個五十幾歲的先生在開車途中,突然心肌梗塞,當下失去意識,不過剛好在等紅綠燈,所以沒撞到車也沒碰到人,自己毫髮無傷,很快的被送去急診。

「送急診的過程中持續做心肺復甦術,到急診做電擊,但並不順利,持續快三十分鐘才勉強恢復一點呼吸心跳,我們很快的放了葉克膜,緊急安排心導管。不過我們知道腦部缺氧只要幾分鐘就開始損壞,所以在做心導管前,其實我覺得這個病人預後不會太好。」

林俊彣是心導管室主任,做過多少心導管手術,即使眼前這個人不樂觀,做完以後會醒嗎?能活過來嗎?可以恢復功能嗎?「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。」這位先生有三根心血管病變,打通後,還放了主動脈泵浦,加上葉克膜、強心劑,勉強維持生命跡象,「送進加護病房,當時瞳孔都放大,意識完全叫不醒。其實這樣的狀況,生存機會非常渺茫。」

林醫師一再說這個病人很幸運,經過幾天,慢慢可以脫離葉克膜了;又過了兩三天,主動脈泵浦拿掉了;再過兩三天,手腳可以動了,瞳孔開始有光反射。

從只能動一手一腳,慢慢的全身都可以動,意識也恢復了。大概一個禮拜,氣管內管拔掉,病人可以起來活動,意識完全清楚。「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病例,後來病人是走的出院,門診也是走的來回診。」林俊彣又說了一次,「其實病人本身非常有福報,醫生只是幫助他,有諸多的巧合,他才有辦法出院。」林俊彣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「人還是要把握當下,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。」

同樣是心臟內科專家,也經常救心的台北慈院副院長張恒嘉,聽了林醫師的分享,心有戚戚焉。他說在加護病房都是全身插滿管子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的病人,病人的痛苦他感同身受,在生命的走與不走之間,醫師內心也在做與不做當中擺盪,「面對兩難的困境,要用智慧來化解。」

張副院長問大家,如果是癌末病人,很高齡,然後重度失智,「各位想想,還有需要在生命末期去急救,然後全身插管子嗎?如果管子全部插下去還是往生,事實上是比較不適合治療的。做跟不做,其實都不是好結果,這時候需要子女決定,你父親母親是不是要插管?要不要心臟按摩?再不救就往生了,請趕快做決定。」

醫師兩難,同樣的,子女也兩難,所以近年這種醫療倫理才發展到由當事人自己決定。

2019 年病人自主權利法實施,張副院長分享台北慈院第一例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書的,是一位八十幾歲,有嚴重心臟衰竭的婆婆,醫師與婆婆及家屬討論過,她未來一年有 48%的死亡機會,所以坦然面對生死的婆婆同意,預立醫療決定:到最後時刻不要插管、不要急救,讓她走!

另一位,也是八十歲的老太太,心衰竭得很嚴重,因為下肢動脈阻塞,所以腳都發黑,全身狀況不好,這次住院是因為心跳得非常慢,慢到得裝節律器了,她也很智慧的決定,這些治療都不要了,因為如果不自己決定,子女很難面對,「如果不裝節律器,不是害死媽媽嗎」這樣的道德觀點,所以病人選擇善終,回到南部居家安寧,然後往生。

一切盡其在我,無愧於心。

20190919
撰文:福意
記錄:吳碧華
美術:程靜美

◎更多內容,歡您點入→志工早會專頁閱讀。


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