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 多年前,賴其萬醫師放棄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頭銜,返台接任花蓮慈濟醫學院與醫院副院長,除了將人文理念注入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病關係,也為了就近陪伴高齡 91 歲的老父親。

父親告訴他,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,要他審慎思考這個對人生影響重大的決定;「電話裡,父子倆講到哭,但是老人家愈這麼說,我就愈想要回來。」

父親以 101 歲高壽過世,賴其萬坦言:「陪伴老人家那 10 年,是人生最美好的 10 年。」賴其萬還記得,在幫老父親洗澡後穿上衣褲,細心將凌亂的衛生褲頭拉開弄齊;拉扯的那一瞬間,父子總會相視而笑,父親告訴他,那是最舒服、最快樂的一刻,「當然,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剎那。」

「父親最後一段時光,生活品質真的不好,但他努力配合孩子們。」賴其萬也向父親學習老化:「想要老得快樂,就要學習接受你可能不情願的事。」走在老化的路上,有許多挑戰,就看自己能不能接受?以及怎麼接受?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「心態」。

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說:「老,是一瞬間發生的。」那一瞬間,並不是白髮或皺紋,而是指一個人「心裡放棄自己」時,就開始變老了。

賴其萬說,「心態」兩字聽起來很抽象,但影響老年生活的,就是這個東西。

「20 年前從美國回到花蓮不久,我隨證嚴上人進慈濟醫院心蓮病房,探望一位病危的志工,『記得萬緣放下,快去快回,換個健康身體,再回來繼續做慈濟喔!』上人在弟子耳邊,語氣輕柔地說。」

原本自怨自艾的病容,聽到師父這麼簡單的一句話,得到了莫大安慰,顯露出感激及笑意,賴其萬看得出他真是「萬緣放下了」,不到一個鐘頭,安然離世了。

「我沒有特定信仰,但曾見過不少癌末病患,靠著信仰,完全改變了慌亂不安的心態。」

有一位病患讓他印象特別深刻,那人同時罹患兩種癌症,當他得知狀況不好時,坦然理解並接受現實,還能樂觀回應:「It could be worse, right?(本來情況還可能更糟的,不是嗎?)」身為醫師的賴其萬也感到不可思議。

要活得老、活得好,不能只在乎年齡數字,更不能一直想著:「我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差」,否則愈老只是愈不快樂。賴其萬形容,人生是不斷加與減、得與失的過程,得到了長壽,相對也得忍受老化的代價。

1992 年底,母親因肝癌辭世,門診時,一位 80 多歲的病人對他說:「只要活得夠老,一定會有摯愛的親友先你而去;所以你要堅持到足以承受,否則,根本無法享受老年生活。」

賴其萬回憶雙親老化、凋零到離世的過程,他們即便到了最後一刻,還是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;父母接受老化、接受自我,這分態度也鼓勵了身旁陪伴的兒女。

2018 年,賴其萬生了一場病,體力雖然變差了,仍樂觀認為今天比昨天好、這周比上周好。「不必談死,但可以準備」,賴其萬也與兩個兒子談好遺囑,現場有律師見證,重點不是財產,而是考量生命最後,希望被如何對待。

「與其擔心老化,不如用心想想如何保養身體與心理,讓自己過得健康快樂。」賴其萬在行醫路上,看過不少年紀輕輕就逝去者,「因此,能夠榮登老人之列,應該以感恩的心情與優雅的態度,來接受『我變老了』的事實。」

取材/ 道侶叢書:逆齡攻略--快速解開「不老」機密 
撰文/ 李委煌 (2019年1月初版)
攝影/ 呂瑞源、黃筱哲

繼續收到好文通知,邀您加入
  大愛行LINE社群  

👉 line.me/ti/g2/w99Ve-qmsUJP9qWUnUc3Hg?utm_source=invitation&utm_medium=link_copy&utm_campaign=defaul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