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台中東勢的馬鞍寮,78 歲的中興大學退休教授羅紹麟已經在這裡種了 40 年的樹,問他總共種了多少棵?他笑著說數不清了,但每一棵都像是他的兒女一般,可以說得出是哪一年種下的。



   還自然以自然

一週兩次上山修枝、除蔓、疏伐,是他山林生活的日常。
跟著老教授一起看樹巡山頭,只見他全副武裝,穿著沾滿工作汙漬的舊衣、雨鞋,腰間配著開山鋸刀及修枝剪,一邊走一邊用鋸刀砍掉擋路的藤蔓,並溫馨提醒我們注意不時冒出的黃藤,若一不小心碰上這種枝條滿布尖刺的植物,立刻讓人血流如注。

5.4 公頃的山坡地上遍植 37 種台灣樹種,大樹的覆蓋面積大,根系發達、抓地力強,扮演著林群台柱的角色,其間生活的野生動物豐富,鳥多、蟲多、蛇多、野兔及果子狸偶爾造訪。午後下過一場小雨,土壤鬆軟溼滑,枕木步道,被成群結隊的山豬當成是可食的樹根,翻攪破壞之後一片狼藉,令人頭痛不已,但羅紹麟依然樂見這些動物活躍山林。

乍看之下整座山一片自然綠意、雜草灌木叢生,外行人看不出個所以然,其實是經過適當管理的混合林。羅紹麟選用萌芽力強的樹種,配置在山脊或突出的坡面,最敏感的樹則栽植於溝谷處,彈性應變管理。年輕時在德國主修林業管理的老教授風趣地說道:「別小看雜亂無章的樣子,這山其實是有被修過鬍子,不是閱兵式排列的『原料林』。」

曾經在農業局服務、負責發樹苗給造林戶的林雨璇告訴我:「羅老師其實是個數字控,有關林業經濟的各種工具、技術、工時成本計算,他幾乎都能倒背如流。」

兩個多小時的環山路程,途中經過滿山遍野的姑婆芋及芭蕉樹,一旁隱隱就能聽到潺潺流水聲,這些溼潤的黑土溝正是集水區,課本裡所說的樹木涵養水分的功能,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!

這些年來,隨著森林覆蓋面積的增加,以及人工林裡悉心的生態系經營,山上原本土石坍方的現象已經絕跡,三個集水區所涵養的山泉可提供山下鄰居作為飲用水源。

一行人來到海拔 790 公尺的大平頂,1995 年種下的樟樹、烏心石、台灣櫸,現在都已四、五層樓高,「當初種下時,還只有這麼點高( 80 公分)呢!」舉手投足之間,羅紹麟有種望子成龍的喜悅。


圖:山上也是小樹育苗場,圖為桃花心木幼苗。


從空拍機可以看到山頂上有幾處光禿禿的黃土地,那是今年剛收成完的甜柿田。1975 年,在老教授接收下這些林地之前,山上到處都是果園,這些年來,也出現許多退休公務員因為嚮往田園生活,紛紛來此買地蓋農舍,有些人也開始種起樹來。

   地球發燒的綠解方
記得電影《阿凡達》裡納美人的世界嗎?成功的商業票房與口碑之下,卻讓人輕易忽略了背後所傳達的訊息:人類失去自然,卻肖想贏得世界。電影中所謂的落後與進步,一個最明顯的差別在:綠覆率。

面對全球的熱議題,無非是氣候異常、地球發燒了(2018 年全球又升溫 0.38℃)!以前自然就在身邊,現在我們必須把自然給請進來。今日種樹已不只是家事、國事,更是全天下的大事。

在資本主義狂奔的年代,人類需要的是謙遜的覺知,在惶惶不可終日的社會裡,一棵樹可以安靜你的心。把樹種回來,是找回自然,也是找回自心。

撰文:潘美玲
攝影:顏松柏
本文摘自《籽木林森》👉 https://lihi1.cc/nyHRb


 經典雜誌 
《經典雜誌》一九九八年創刊,秉持著「為時代作見證,為人類寫歷史」的創刊宗旨,報導內容涵蓋歷史、地理、生態環境,以及當代人文議題。創刊至今榮獲金鼎獎累計42座、海內外大小獎項總計63座。

在各種資訊載浮載沉的數位時代,《經典雜誌》堅持腳步,出版一本值得讓人細讀、開啟多元視角、關懷社會的刊物。期待在喧擾紛亂的年代、在翻閱的頁與頁之間,沉澱心靈,享受優質閱讀。

網址 👉 http://www.rhythmsmonthly.com  
臉書粉絲頁 👉 https://lihi1.com/iq1P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