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溫映雪

打起包袱出外鄉,舉目無親好淒涼,幾十星霜苦奮鬥,開創事業喜洋洋。


這是家父在事業有成時,有感而發寫出奮鬥多年來的心聲,也是創業時期的寫照。

父親生於 1925 年,想當年,15 歲的他在故鄉苗栗南庄鄉下,受完六年國小日本教育及讀完一年的漢書後,即背著包袱,隻身到人生地不熟的臺北,因為語言的隔閡,就像置身在世界的另一端,身心的煎熬、無助可想而知。但他最終沒有讓雙親失望,穩穩地立足於異鄉-臺北。

家父被徵召為日本兵時,曾歷經嚴苛的軍事訓練,之後被送往高雄碼頭,將赴南洋作戰。彼時,日本傳出無條件投降,家父幸免到他國當炮灰。不過此一經歷,卻也培養出日後工作應有的態度,做任何事情皆要腳踏實地,一絲不苟,果斷、負責、敬業的精神,因此得到老闆的賞識,將其表妹介紹給家父。

這是天賜良緣,也是我們溫家的福氣。家母不但溫柔婉約,更是標準的賢妻良母,不僅是家父事業上的得力助手,更是五個子女最堅強的後盾。

1945 年臺灣脫離日本殖民,日本人離開了,各地湧入一批像家父一般的年輕人,雖然彼此不相識,但都是熱血澎湃,準備好好創一番事業,彼此相互扶持,共同努力。相逢既是有緣,而且日久他鄉即故鄉,街坊鄰居都變成好朋友。

俗諺「帶人要帶心」,家父因店面擴充,需要更多人手,有時會回故鄉,或到外地找幾位有意北上、學做生意的年輕人,好好栽培。這些年輕人有的一做就是八年、十年,家父會適時地鼓勵他們,應該勇於走出去到外面闖天下,獨當一面,首先幫他們選一個適當的店面,再籌一筆資金,協助他們開業。如今事業有成者大有人在,舉凡過年、過節皆會攜家帶眷來看望老人家,十分溫馨!

小時候,我們是嚴父慈母型態的家庭。父親為了打拚事業,無暇親近孩子,自然就有疏離感,教養孩子的責任全落在母親身上。曾幾何時,我們慢慢地長大,父親的事業也有了穩固的基礎,肩上的重擔輕了許多,可以常常坐下來和家人聊天,臉上久違的笑容也回來了!原來是經濟、環境的關係,將父親壓得喘不過氣,如今慈眉善目的父親,是孫輩及曾孫輩口中的好阿公、好阿太。

家母和父親一樣接受日本教育,是一位傳統的女性,以先生為天、自己為地的模式處理家中大小事,加上賢慧善順,不但讓家父信服,全家和樂,更榮獲模範母親及模範家庭的殊榮。

家父立足臺北七十餘年,熱心公益,善心遍及海峽兩岸,獎掖後進更是不餘遺力,舉凡所做的一切,眾人皆讚譽有加,曾榮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「2009 年客家終身貢獻獎」,當時的馬英九總統親臨頒贈。

1999 年 921 集集大地震時,家父適任臺北市中正區調解委員會主席,和區長、同仁們帶著救濟物資到受災區賑災,之後再度與家母、慈濟師兄、師姊重返受災區做志工。

 
圖:921希望工程,2001 年溫送珍(中)、妻子溫黃細喜(右)與志工林許瑛麗師姊(慮芩,左)在南投中寮國中協助希望工程鋪設草皮。

目睹那藍天白雲慈濟人的身影,犧牲奉獻、合作無間的表現甚為感動,久久不能忘懷,腦中忽然閃過基隆八堵尚有一塊一萬多坪的土地,雖經常有建商來詢問是否出售,但家父意願不高,此時卻埋下想將此地捐出,與慈濟結緣,供更多有緣人共修或聚會的場所。

家父是一位平易近人且開明的老人家,如家中有重要事情,一定先告知全家大小。當父親宣布捐地之事時,兒女們乍聽之下有些疑惑,但經父母敘說內心感受與家人討論後,一致認為「只要父母高興,有什麼不可以呢?」恰好也印證了家母時常說的一句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」,是何等開朗的胸襟。


圖:溫送珍和女兒溫映群(左一)溫映雪(右一)帶著兩個曾孫女,於祈福會場開心合影。

父親是一位充滿智慧與愛心的長者,此生有幸作為他的兒女,是我們的福分,我們分外珍惜!

取材自:慈濟道侶叢書 一方淨土在山城
攝影:游錫璋、許瑛麗、吳雪慧、吳逸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