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愛這個字可以很廣,也可以很小。」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曾經將愛,區分為大愛與小情,但在結識證嚴法師之後,赫然發現,法師一生都在愛,於是她自問:「我怎麼會有終於不愛了的想法呢?」

撰寫《終於,還是愛了》這本書時,陳文茜原本在「愛」前面,加上一個「不」字,但在深思熟慮與自省後,最後決定捨棄。她坦言,起初是帶著直覺性、盤算的錯誤觀念看待愛人這件事,並認為隨著年紀漸長,「愛」就會日益減少。然而,回顧人生許多令人難忘的畫面,她發現自己的想法,竟是錯得離譜。

2010 年「阿拉伯之春」革命運動,在中東地區展開,一些阿拉伯國家的人民走上街頭,要求推翻專制政體,期待「一個新中東的誕生」。

「根據我對中東國家的了解,當推翻獨裁者之後,就會開始內戰頻仍、民不聊生,不是死亡就是戰火。」當革命進入尾聲,陳文茜擔心的悲劇終究發生了。

難以估計的敘利亞難民,開始向外出走,到約旦、土耳其,有人在難民營生活了整整 18 年,最後為了自己、為了下一代,不顧一切決定度過愛琴海到希臘,再徒步走往歐洲尋求庇護。

陳文茜憶起當時,帶著記者團隊前往採訪,在每一個難民停留的地方駐點,眼前所望,盡是無言的哀傷,但也在那裡,看見了愛。

在土耳其邊境,陳文茜一行人遇見了慈濟志工胡光中,並跟著他的腳步深入難民營,他們看見許多孩子,稍有體能做事後,就開始出外賺錢,童工生活讓他們無法就學,未來,難以用學識翻轉人生。

胡光中不捨,於是有了為難民營孩子興建學校的念頭;但現實是殘酷的,孩子上學後就無法工作賺錢,生活就會陷入負擔。慈濟志工解決的方法是,一家家拜訪,送上一筆錢,希望家長把孩子帶到學校來。

陳文茜在這裡,看到了愛。

緊接著將腳步轉往港口,難民擠滿了德國人留下的廢棄別墅,當記者們帶著一袋袋仙貝餅乾分送時,所有人搶成一團,他們一邊發送仙貝,心隱隱作痛;當短暫的緣分隨著採訪結束而揮手道別後,一天記者接到消息,有艘滿載著難民的船沉了,死傷不計其數,記者聽了痛哭不已。

陳文茜在此時,也看到了愛。

後來,陳文茜走訪德國漢堡,在其他國家緊閉大門時,這座城市的市長,反而大方擁抱七萬名難民走入他們的生活。短短幾年後,這群難民深入漢堡市內,無論工廠或家庭中,都可以見到他們勤奮勞動的身影,甚至還有能力繳納稅金,「他們繳的稅金總和,早已經遠遠超出當初漢堡市府為了協助他們所付出的資金。」

在這裡,陳文茜也看見愛的力量。

幾次到榮總兒童癌症病房關懷後,陳文茜罹患肺腺癌的訊息,經由電視報導廣為人知,等她再度到訪,每一位看見她的癌友、家長都過來擁抱她、安慰她,看著那些身高比自己矮小的癌童,她心裡感到一分悸動,「有個孩子是骨癌,很嚴重,我的病在他面前就像是一場小感冒,但他卻那麼擔心我。」

「對他們,我只付出一點點,但他們卻愛我那麼多。」一場病,讓陳文茜心有所悟,原來,所謂的愛,可以無關男女之情,可以如此飽滿。

陳文茜永遠記得證嚴法師說過要利人利己,「如果活著最大利益不是為自己,那麼就會感受到自己活著是有價值的;相對的,也會覺得活愈老就愈有價值,因為所有美的東西,都會環繞在你身邊,我想這就是生命的態度。」

取材/ 大愛之友月刊 (2020 / 11) 
撰文/ 凃心怡

繼續收到好文通知,邀您加入
  大愛行LINE社群  

👉 line.me/ti/g2/w99Ve-qmsUJP9qWUnUc3Hg?utm_source=invitation&utm_medium=link_copy&utm_campaign=defaul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