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疫不聚眾,疫情期間,花蓮靜思精舍外來訪客不多,回來的慈濟人變少,連用餐也保持距離。德瑼師父感嘆,這次疫情讓我們的生活習慣,從習以為常的事,變成了不習慣。「譬如,精舍用餐的桌數人次,從原本 10 位改為 6 位,同仁用餐變成打便當,這樣子的調整,對我們來說很有挑戰性。」

「青菜一天不能洗很多,因為隔天就不新鮮了,可是,每天便當數量都沒法確定,今天可能是 300 多,明天 400 多,後天又跳回 200 多,所以我們洗菜很辛苦,不知道該怎麼預估數量。不過,這樣的變數,也讓我們產生了智慧,先估算大概的青菜量,後面再用比較耐放的高麗菜備用。

接下來就是配菜,以前 10 個人一桌,每盤菜像一座小小的山,現在 6 個人一桌,如果照原來的份量,就會回收很多,所以要一直提醒自己:『少一點,現在一桌只坐 6 個人』。有時,常住師父經過看到菜的份量會說,『這樣配,太少了啦,會不夠吃!』經過我們的解釋,大家才恍然大悟。」

德瑼師父體悟到,我們常常視「無常」為常,變成自己的習慣,也把「無常」誤以為真實存在;其實「無常」是世間的真相,「無常」是無處不在,都在我們的下一秒鐘。

德瑼師父話鋒一轉,新冠肺炎疫情發生,上人心中感受到天好像要塌下來了,用肩膀去頂著天是那般吃力,心中很憂慮,很希望人人發心來幫忙頂一下,共同虔誠為全球祈福,祈求災難平息,善與福增加。上人期待慈濟人發揮愛心,帶動勸素募心,轉人人的煩惱心為大愛心。

「我們要了解上人的心意,恭敬的去接受去做,無論是在平安的日子做慈濟,或在無常的日子做慈濟,上人都給予弟子方向,殷殷叮嚀該做的事。」

德瑼師父懇切的說,《法華經‧囑累品》是針對眾多對象付囑世尊入滅後的弘經使命,也是世尊對諸菩薩的「總付囑」。「大家也都知道,上人秉承印順導師的付囑『為佛教,為眾生』,上人以此立志,終身奉行,在人間創造了慈濟緣。『佛心,師志』,則是上人給弟子的叮嚀語,期勉大家在慈濟道上精進再精進。」

慈濟人長期以來一心無二志,不只把救人當作本分事,更在人群中磨鍊心性,在菩薩道上相互切磋琢磨,相互成就,把人圓、事圓、理圓的圓滿境界,當作成佛的目標。

上人也強調,「佛心」在心頭就是大慈悲心,「師志」要銘刻立志於願力中,就是人間菩薩的實踐,慈濟以社會為「道場」,以「行善」來做人間菩薩,四大志業就是修行的「路」。

德瑼師父解釋,為了把人人本具的「佛性」啟發出來,上人用「募」作為目標,不斷推動志業才有機會「募愛心」;慈濟開展的四大志業,就是把人人點點滴滴的愛心凝聚成「大愛」的實踐。

「慈濟的精神就是佛陀所說的『慈悲喜捨』,這四無量心是『理』,『理』看不見,必須透過人去實踐,慈濟的四大志業就是『事』,讓大家在『做』中體會佛法,以事會理。」

上人晨語曾開示:「我的這輩子,沒有其他的法,就是《無量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我最尊重就是法華系統,也沒做什麼研究,只是字字鋪地走過來,這用愛鋪路走過來,無不都是將菩薩道鋪在地上。《法華經》的系統,也就是慈濟人,身雖處在人事中,心是向著道在走。」

上人也殷殷叮嚀,大家若想要成佛,一定要在此經行菩薩道,除了自己要身體力行,更要講,讓大家都能知道你在做的、你教他們走的,就是菩薩道這條路。要勸大家身體力行,說給人家聽,讓大家對這條道路很歡喜,而且自己去身體力行,做了以後法喜充滿,這就是流傳的方法,我們要有誓願,要專心來流通這部經。

從佛陀的付囑,印順導師的付囑,到上人的付囑,德瑼師父期望大家,能了解上人的心意,靜思弟子都有責任,將慈濟精神流傳下去,將師徒之緣,緣牽未來。

(德瑼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)

20200702
記錄:李如玉
整理:慈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