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耕 365 公益媒合平臺總召集人張浩坤,留學美國,擁有音樂、心理雙碩士,在他人眼裡是一名成功人士;然而,小學時期的他,曾被老師認定是「不好的小孩」,只因他成績永遠排在倒數。

「舉凡學校任何選拔,我永遠都不會被選上,因為成績太差。」這樣的經歷深深影響他,也成了他投入偏鄉合唱團重要因素之一。他的合唱團很特別:不選拔學生,只要願意來他都收;不參加任何比賽,要讓孩子歡喜的唱遍各種歌曲,而不是只會唱比賽的指定曲跟自選曲。

小學畢業後,張浩坤遠赴美國求學,學成後留在當地就業。直到六年前母親過世,不放心 89 歲的老父親獨居,毅然決然辭去工作,回到臺灣陪伴父親。

「回臺有何打算?」張浩坤在美國教書認識的學生家長--企業家姜豐年先生打電話問他,得知他沒有任何工作安排後,表示自己成立一個基金會,希望他教書,為臺灣原住民做一些事情。

他們第一站來到臺東的公東高工,姜豐年讓張浩坤發揮長才,替公東高工成立合唱團並擔任指導老師。

我們只向學校要求:第一,需要一位老師協助行政事宜;第二,不可以選拔任何學生,只要肯唱,我們都收……」張浩坤心有所感地表示,第二個要求來自他小時候的心理創傷。

小學二年級,聽到高年級合唱團的表演,在張浩坤心裡埋下升上高年級後要加入合唱團的夢想種子;當他年紀符合資格並參加甄選,他唱得比別人大聲、音準比別人還準,且不怯場,他自信滿滿認為,「我一定能被選上!」

然而,名單公布後,沒有他的名字。他難過也不解,跑去問老師,老師淡然地回,「你的功課這麼差,我怎麼可以讓你代表學校參加合唱團?」

「這一句話影響我很深。」於是,公東高工招募合唱團團員時,他告訴學生,「這邊沒有我選擇你的餘地,只有你選擇我。」

「最後一個成立合唱團的條件,就是不讓合唱團參加任何比賽。」張浩坤細細分析,比賽並不是正確學習音樂的方式,「很多合唱團團員入團後只學會兩首歌,一首是指定曲,一首是自選曲,都是為比賽而學,這是很可惜也很悲哀的事。」

因此,他只提供舞臺,讓孩子盡情地表演,發揮長才,讓從未參加過比賽的公東高工合唱團,從不懂英語,到能演唱五種語言的跨國歌曲,甚至還能演出百老匯經典音樂劇《歌劇魅影》及《悲慘世界》,並在能容納一千多名觀眾的國際會議廳中表演給親朋好友聽。

「臺灣原住民孩子的聲音一個比一個還好,他們一張嘴唱歌,我只覺得自己像挖到寶!」

張浩坤坦言,自己其實並沒有教孩子任何歌唱技巧,「我只希望他們能從我身上得到多一點自信,以及如何懂得為自己爭取機會。」

還記得當初合唱團演練的曲目中,其中有一兩首歌曲有獨唱部分,當時他鼓勵團員自發性爭取獨唱機會,沒想到大部分的孩子都拒絕甄選,個個害羞地告訴他,「我和大家一起合唱就好。」

「歌唱對他們而言或許只是興趣,但如果我能讓他們因為合唱團而多一點自信心、和別人講話時懂得看著對方的眼睛,也懂得爭取自己該有的一些機會,才是我希望他們在合唱團裡面學到。」張浩坤說。

張浩坤帶領的音樂計畫從公東高工起跑,至今已有六至七所學校加入,這些學校一間比一間偏遠,原本他只是為了陪伴父親而回臺,曾心中暗自做決定,父親若哪天撒手人寰,他就要搬回美國,「這幾年下來,我發現已經離不開臺灣了,生活在這裡非常幸福,因為臺灣人非常友善。」

他曾在臺北街頭為了找一間冰店,隨口向路邊的攤販問路,「最後他看我聽不懂,索性放下攤子,親自為我帶路;到臺東更誇張,問個路好像要把你請回家裡吃飯一樣。」

張浩坤笑言,這些聽起來似乎很不切實際的場景,確確實實在臺灣發生了,這樣一百零一分的愛與感動,讓他決定繼續留守臺灣,為臺灣這塊土地奉獻所能。

 

整理撰文/凃心怡

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大愛閱讀專頁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