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慈濟的故事:信願行的實踐》第貳冊「善護」,紀錄 1966 年到 1977 年,慈濟「慈善志業」的開端。「早期做慈善是非常辛苦的,靜思精舍成立沒有錢,上人就做嬰兒鞋,在家弟子日存五毛買菜錢,開始存慈善基金。」德晴師父說,這些過程令人感動,閱讀起來高潮迭起、驚心動魄,往往看著看著就會淚漣漣。

證嚴上人 1969 年開始進行冬令發放,以後逐年舉行。1973 年冬令前一個月,娜拉颱風來襲,很多地方傳出災難,上人勘災後決定在玉里展開發放。

當時已接近年底的冬令發放,慈濟慈善基金只有 20 多萬元,玉里要做大型賑災,預估要 60 萬!這麼多錢要去哪裡籌募?上人告訴弟子:「佛陀說,『信己無私、信人有愛』『入我門不貧,出我門不富』,只要提起誠懇之心,為天下眾生付出,就會獲得各方支援。」

所有委員動員起來,白天,有人長途跋涉去募款,有空的人就整理舊衣服;晚上,一起打包物資。上人也用刻鋼板方式,寫了勸募信寄給各地寺廟和基金會,希望尋得善款,很多善心人士接到了信,慷慨解囊,圓滿整個賑災發放。

德晴師父說,證嚴上人在進行濟助的時候,希望「受施者得實惠,布施者得安樂」;如同去年墨西哥賑災,上人在視訊會議時,一直爭取,希望每一戶多發一點錢。上人認為發錢的目的,是希望慈濟人離開後,能幫助受災家庭站起來,而不是蜻蜓點水式的援助,一定要用慈悲、悲憫與同理心對待。

德晴師父也分享,「善護」一書提到了「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」,當時在花蓮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的黃博施,都會駐站看診。

  

40 多年前,就讀小學三年級的方麗英,家裡是一級貧戶,爸爸往生,媽媽帶著三個兒女生活,長期接受慈濟救濟。有一天,她的媽媽跟來訪的委員師姊說,方麗英腹部一直疼痛;師姊給了義診券、診療券,讓她到義診所看診。

那天剛好是黃博施醫師看診,觸診後摸到肚子硬硬的,發覺不對,小診所只有一個病床,儀器不夠,幫忙轉診到花蓮醫院,檢查結果是一顆長十公分、寬七公分的腹部良性腫瘤,媽媽無法負擔的醫藥費由慈濟資助。

  

德晴師父又分享,民國 50 年代,台灣普遍貧窮,方金香初中畢業時,父親中風臥病在床,母親罹患甲狀腺腫大,身體狀況也不好,她很清楚自己的家庭責任,但如果不繼續求學,將來也不會有成就。所以她半工半讀,白天在花蓮女中當工友,晚上到花蓮商職補校上課,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並考取公職。接著,利用公餘進修,輾轉擔任好幾所學校的會計主任,退休後,想為社會做點事,參加了花蓮慈院心蓮病房的培訓課。

當她成為志工,無意間看到了一張媽媽牽著弟弟的海報,才知道原來小時候,媽媽每次都到佳民村的一個地方去領物資,原來這裡就是慈濟。

德晴師父進一步解釋,我們現在做賑災發放,需要有布條及慈濟的Logo,用意就是讓更多人認識慈濟,也讓他們知道,這是一個來幫助他們的基金會。

靜思晨語:「善惡隨緣轉,近善友知識,得銘記服膺,拳拳菩提心。」

證嚴上人開示:「日常生活面對著周圍的境界,我們的心境是歡喜,或者是鬱悶?這就是在一天的時間,我們要對人做事等等,就是要先調整這念心。首先要調整的,那就是看到人,就要起歡喜心,聽到事情,我們就要發大心,不要有煩惱厭煩之心。

每一天,我們面對所有的境界,因為歡喜心,看人,人人都是善,輕安的心看事情,每件事情都是好事。無論何事都是一念心,向善的心都是好的事情。若是不歡喜的心,那今天所做的一切,都是不順利的事情,所以『善惡隨緣轉』。

其實,我們今天所面對,不歡喜的事情,不是現在開始,是我們過去就已經開始了。善惡的因緣引來了,我們今天、這輩子,所遇到的人、事、物。所以我們若能常常道理了解,無論何時接觸的人、事,我們就心平氣和。」

德晴師父說,聽完上人開示有很深體會。「有時事情一多,事情一雜,或是碰到別人責難,心裡會很不高興,明明是對方不合理,為什麼反而指責我?錯的人總是頤指氣使!實際上,這就是要讓我們心生警惕,讓我們善惡隨緣轉。

我也跟很多基金會同仁分享這篇文章,阿板師姊把文字轉換意境,畫了一張圖送給我。碰到『惡』的時候、生氣的時候,自己要轉念,轉念之間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,也讓自己平安度過了。」

  
 

「生命只在一生一世,慧命是生生世世。」證嚴上人殷殷叮嚀,要重視因緣果報,莫忘發心投入慈濟的那一天,永遠記得自己的發心立願,天天都要發揮生命的最高價值。

 

(法師 志工早會開示)

20190810

記錄:魏玉縣
整理:慈泠

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大愛閱讀專頁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