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當時我靠努力念書,用教育翻轉自己的未來。」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的幼年,是台灣物質經濟條件相對缺乏的年代,那是一個只要努力就有收穫的世代。

蔡炳坤坦言, 15 歲時選擇就讀師專,並不是對教學有憧憬,而是評估家境狀況後的最好選擇。「當年就讀師專可以獲得政府公費補助,這樣的優惠福利,毅然決然從中部九九峰盤山過嶺走過中橫,到花蓮就讀師專。」

畢業後除了任教也繼續苦讀,靠著一個個升級考試,提升自己的層級與能力,從小學、國中、高中,一路任教大學。

921 大地震那一年,是蔡炳坤人生的第二個轉捩點。當時他離開台北回到中部與家人重建家園,正巧碰上校長遴選制度的轉變,所以,在 40 歲的年紀,當上台中一中校長,創下最年輕的一中校長紀錄,八年後遴選上建中校長,又以豐富資歷,接任台中市副市長與文化部政務次長。

「這一段過程,讓我用更高視野看待教育。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,當機會來時,自己是否具備資格就是關鍵了。」

證嚴上人為了給東部孩子一個機會,提供原住民孩子公費入學;慈濟護專由專科學校一路改制為技術學院、科技大學,直至今日, 上人依舊不改初衷,原住民專班仍提供公費補助,翻轉多少原住民孩子的人生啊!

「教育」是蔡炳坤最熟悉的專業領域,他一直深信,教育能改變世界,更是翻轉孩子未來的最大助力,而閱讀力更是孩子面對未來學習的關鍵能力,也能開拓他們的視野與觀念,「有時候朋友到我們家討論事情時,兒子小時候還會用天真的語氣說,『你們講得不對,不然去看看那本書就知道了。』」

孜孜不倦的蔡炳坤夫妻,在職期間持續進修大學、碩士與博士的課業。「我們兩個交錯上學。我去上課時,太太陪伴小孩;太太上課時,換我陪伴孩子。」

蔡炳坤有感而發,「陪伴」,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門學分,如果只是把孩子的學習丟給老師,對家庭來說將會是巨大損失。他也鼓勵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盡力陪伴,只是,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找出自己的興趣,甚至是人生方向?又該如何讓他們快樂成長呢?

「我們都要記得,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,父母不要視為是自己財產,不是你說什麼孩子就一定要做什麼。」

台灣面臨少子化,許多父母往往陷入迷思,無窮無盡將自己認為的「愛」灌注到兒女身上,蔡炳坤慎重提醒,「溺愛,就不是愛了,在愛之中還要給孩子規範。」

當孩子沉迷電玩時怎麼辦?不如放手一搏。他分享自己孩子曾在青春期時,也投入電玩世界,當時他們夫妻不制止,反而珍惜這樣的「溝通」機會,「我們坐下來與他討論,協調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玩遊戲時間,不但不會造成親子衝突,孩子到學校也能與同學有共同話題。」

手機遊戲越來越廣泛,很多老師與家長都拒絕讓孩子沉迷,蔡炳坤反而樂觀以對。「其實遊戲結合科技,孩子接觸後能讓他們理解科技的發展趨勢;長輩該做的就是提醒他不要沉迷。」家長與師長最該耗費心力的是溝通與協調,而非阻止與責罵。

蔡炳坤始終相信, AI 人工智慧雖然被廣泛應用,但是,科技是沒有溫度的。唯有在教育的區塊,師生或親子間不斷溝通、陪伴與接觸,才能讓彼此更好,教育關係也永遠不會被機器取代的。

 攝影:羅瑞鑫

●本文摘自【靜思書軒心靈講座】- 用教育翻轉未來 

●更多精采好文,歡迎點入閱讀【名家講堂】


 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