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醫療 30 年,不但能發揮專業,讓病人的健康得到確保,更因有著真誠自然的關懷,讓醫療不再冰冷;刀鋒常帶感情,在彼此生命中交會出溫暖的餘暉。

  ──台中慈濟醫院
簡守信院長

來自台東的 34 歲病人,走進我的診間,面容雖然陌生,名字卻十分熟悉,經過他的說明,原來是我的「老病人」,我們在花蓮初識,再相會於台中。

時間倒轉 26 年,當年他 8 歲,我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滿 4 年;男孩罹患神經纖維瘤,接受切除手術時,支配上肢運動與感覺的臂神經叢受到破壞,導致上肢動彈不得,輾轉來尋求我的治療。

手術難度相當高,被截斷的神經,無法直接接合修復,必須進行移植。於是,我從腿部取出一段不影響活動的健康神經,在手術顯微鏡輔助下,完成移植手術。

術後,看到他上肢恢復功能時,我比他更為欣喜,這項手術至今仍屬困難,當年在花東地區更是無解的難題,如果我們不是在花蓮相遇,難以想像他的未來,還需要經歷多少困境?如今,他上肢活動情況依然良好,這也是對醫師技術的直接肯定,但另一件事更令人感動。

「那時你才 8 歲,過了 26 年,怎麼對我還有印象?」原來是當時照顧他的時間很長,彼此有很好的互動,因此他的記憶特別鮮明。

因為關懷,所以信任。這回,新長出來的腫瘤逐漸壓迫頸椎神經,醫師建議開刀,躊躇不安的他,決定翻過半個台灣,來找當年的主治醫師,尋求第二意見。經過神經外科會診評估,他選擇在台中慈濟醫院接受治療,術後至今恢復得很好。

一分醫病情,在病人心中種下一顆信任的種子,成為他數十年後的希望寄託,也持續溫暖了我,我們至今還能繼續守護他往後的人生,著實令人珍惜與感恩。

在台中,我不只能遇見在花蓮時期的病人,也有熟識的患者從嘉義大林追了過來,只不過,這次看診的對象,是他的寶貝孩子。

小朋友的肚子上長了腫塊,評估後覺得情況不單純,立刻安排手術切除;術後化驗證實,罹患的是惡性肉瘤,好在當時切得很乾淨,追蹤 6 年至今,看著他從活潑天真的小學生,長成又高又壯的健康高中生,就像是看著自己兒孫長大般的喜悅。

1988 年,離開台北選擇慈濟,經歷了花蓮、大林、台中慈濟醫院。 30 年來,變的是醫療服務的場域,不變的是我守護病人的單純心;變的是病人的樣貌,不變的是他們心中對慈濟醫療的信任。

  

回望 30 年來時路,想起台中、大林、花蓮的醫療足跡,更想起在約旦沙漠中赤腳奔跑的難民小朋友;在印尼義診現場,抱起剛完成脣顎裂手術的孩童重量;想起巴基斯坦強震後,母親抱著幼兒望穿滾滾河流,不知未來在何方的孤獨背影;想起尼泊爾地震後,那些躺在病榻上等待希望的無助眼神...。

因緣際會和心願共振, 2001 年起,帶狀醫療衛教節目《大愛醫生館》在大愛電視台開播,耕耘 10 餘年至今。有別於一般衛教的平鋪直敘,這些文章大量引用藝術、歷史、文學典故,和真實的案例故事,看似與醫學無關的鋪陳,目的是引發觀眾興趣,進而帶領大家與醫學知識接軌。於是,專業知識不再生冷、遙遠,而容易被記憶、被聯想、被傳述,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
  

飲一杯慈濟的水,覺醫療之廣闊。因為慈濟,醫療的可能性得到不斷地延展,這是30年來,我比許多人幸運的地方。

攝影:陳鎮嘉、顏霖沼、湯智斌、周幸弘
《大愛醫生館──簡守信院長的人文醫療探索

●【大愛醫生館】精采內容:https://goo.gl/HaRsB3 

●更多精采好文,歡迎點入閱讀【名家講堂】


 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