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個慈濟道場都是慈濟人的「家」,當區的慈濟人責無旁貸要照顧當區的慈濟道場。就如《法華經》中,佛陀期待聞法眾在將來佛入滅後,在人間承擔傳揚《法華經》的重任,外來的菩薩很踴躍表達願意承擔,但是佛陀沒有應答,而是一直等待著娑婆世界的菩薩與弟子們發願承擔。

「佛陀是娑婆世界的教主,所期待的是娑婆世界的人發心,娑婆世界就在地球上,要淨化地球、教育人心,還是需要地球人來做,所以佛陀等待著人間菩薩發願承擔。」證嚴上人說,佛陀在靈鷲山說法時,有許多他方世界的菩薩來聞法,還有彌勒菩薩、文殊菩薩、觀世音菩薩等大菩薩。文殊菩薩是過去龍種上尊王佛,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,在過去久遠劫早已成佛,而來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助道場;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,彌勒菩薩是未來佛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佛同在一處,代表精神、經驗、智慧的傳承。

「不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菩薩的精神連接不斷,也就是師父常說的拉長情,不能有中斷;感恩過去,現在要付出,傳承於未來。人人皆可成佛,但是各人因緣不同。釋迦牟尼佛和我們一樣出生於人間,同樣感受生老病死,同樣有喜怒哀樂,只是生生世世都有修行的因緣,為了過去的發願而要承擔。」

「人人都是未來佛,人人都有責任,彌勒菩薩不是還沒有來到人間,而是不斷地在人間鍛鍊、結好緣、拉長情。」上人說,要覺悟成道,就要福慧雙修;福與慧就像人的雙腳,雙腳健全,能夠站得穩,立地才能頂天,站穩以後就要邁出腳步,實際去走這條覺道,才能不斷地增福、增慧。

摘自:慈濟月刊660期 衲履足跡202109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