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,朋友當中一定要有兩種人,一個是農夫一個是醫生,因為有農夫朋友可以買到營養有機的食物,有醫生朋友可以方便就醫和健康諮詢,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李冠儀最近就有好友夫婦來做客,提到太太頭痛有一段時間了,去診所看病一直沒改善。

「頭痛分很多種,可是這個朋友提到她頭痛非常關鍵的問題─看東西複視,有兩個影子,其實代表這不是一般的頭痛,它合併神經異常。」

李冠儀要朋友隔天來急診找他,請神經科醫師一起會診,安排影像學檢查,「很快的就有結果出來了,高度懷疑是鼻咽癌。」朋友太太很年輕,三十多歲,一下子要接受鼻咽癌這件事,很困難,打擊很大,為什麼是我得這種病?那怎麼辦?孩子怎麼辦?一定一連串的擔心、不安、不可置信。

「其實罹癌後,常見幾個心理反應期:否認、憤恨、抑鬱、妥協和接受。不見得每個病人會經過這五個心理變化階段,經歷的時間長短也都不太一樣。」李主任怎麼幫朋友度過這幾個難熬的階段呢?

在急診要告知這樣的壞消息,環境不是那麼好,李冠儀選擇先跟先生講,然後安排病人住院,再做更仔細的切片檢查。真的,確診是第四期鼻咽癌,之後就得面對醫療問題,朋友要選擇繼續留在台中慈院?或去尋求其他第二、第三專家診斷?朋友問李冠儀的意見,他坦白說:「我對這間醫院有信心,你安心在這邊治療。」朋友立刻說,好。

李冠儀很高興,朋友夫妻很快的走過否認、憤恨、抑鬱這些心理階段,立刻和疾病妥協,接受醫生朋友的建議,開始積極做治療。經過化療、放療、中西醫合療,這時腫瘤縮小很多,給夫妻倆莫大信心。最後要進行電療時,決定去台灣少數擁有質子治療設備的醫院。半年後,經正子檢查,看不到癌細胞了。

回想「兩夫妻抱著在那邊哭的時候,到現在走過這一段,開心面對接下來的人生」,做為朋友,也真替他們高興。

平常為病人為朋友健康而忙,自己是醫生,反而輕忽了自身的問題,就像大廚做美食給饕客吃,家人卻不見得吃得到,因為勞累大半天,回家當然不想繼續做,李冠儀也是這樣,「所以這件事情大概發生一個多月,我自己也知道肛門附近出現腫痛可能是廔管,不過拖了一個月才提起勇氣去找大腸直腸外科醫師。」

脫下白袍穿上病人手術服,李冠儀接受手術治療,而且只是門診小手術。在全身靜脈麻醉後,馬上人事不知,醒來已經躺在恢復室了,「不過當病人真的不輕鬆,因為肛門廔管開完刀後,傷口不可以縫合,所以持續照護一個月,非常不方便。」

術後三天,李醫師馬上回急診值班,「哇!當個病人真是不容易,對醫師來說可能是很簡單的一件事,門診手術才 30 分鐘就結束,不過自己面對這樣的疾病時,給我很深的感觸,怎樣視病猶親。」

20190612
撰文:福意
記錄:吳碧華
美術:陳建霖

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志工早會專頁閱讀。


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