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場生命的競賽,不能輸,只能贏,而且要雙贏!

台北慈院最近完成第一例親屬間肝臟活體移植,副院長張耀仁說,手術十分成功,病人恢復得也很順利。

雖然早在 1994 年全台就完成了第一例活體肝臟移植,但是對肝膽腸胃外科醫師來說,任何一件活體肝臟移植都是極具挑戰的大工程,它牽涉到兩個活生生的人,必須面面俱到,不得有半點差錯,絕對輸不起!所以過程非常繁複,比起一般屍肝移植動用到的人力多達八至九倍,可想而知,主刀的張副院長一路如履薄冰,直到看見了病人的笑容!

這是一個 59 歲,罹患自體免疫性肝病的爸爸,肝功能一天天變差,已經到了肝衰竭的地步,只有肝臟移植才能救他的命。但是全台灣等待移植的名單很長,一直在八百人以上!病人遲遲等不到好肝,怎麼辦?

年初,他跑來台北慈院,醫師評估,沒辦法等了,建議他們是否考慮親屬移植?病人的兒子 32 歲,身體健康,能捐給父親嗎?還是得經過詳細檢查,因為捐贈者捐出 65% 的肝,要過一段時間恢復,會再長回來,原則上對捐贈者的健康不太有影響,但多半只能回復原來大小的八成,一定要謹慎再謹慎,「親屬間的捐贈有嚴格規定,健保審核通過了,醫院裡還有倫理委員會。」

在等待評估與審核的過程中,病人情況開始惡化,一度膽色素升高到 40,已經有一點肝昏迷,「我們跟時間賽跑,所以就把預定的往前提一個禮拜,趕快進行。」

花蓮慈院較早曾有過活體肝臟移植的經驗,所以派人來台北慈院,兩院合作。除了肝膽腸胃外科醫師,移植團隊還包括一般外科、整型外科,尤其少不了麻醉科,以及貫穿手術前、中、後,打理一切,確認再確認手術過程絕無問題的捐贈協調護理師!張副院長稱她們是「關鍵人物」。

整個移植團隊分成兩隊,取肝的與種肝的,「兩個大房間,每間超過 20 人,是相當龐大的人力。肝臟要切割時,還要做 X 光確認,因為每個人膽道會有些差異,如果切得不理想,怕影響到捐贈者,所以要很小心。」

可以從張副院長的分享中,感受到過程的緊張,每一刀都小心翼翼,「好的肝臟取出來,還要做血管重建。接著把受贈者壞掉的肝臟切除,像苦瓜一樣,已經不能用了,會造成病人肝衰竭。最後把好肝種進去,由整型外科顯微手術做肝動脈吻合。一大早八點,捐贈者進入開刀房,到受贈者當晚八點出來,超過 12 小時。」

手術完成後,父子倆都被送進加護病房,細心觀察、照顧,「每天去看,病人一天天好轉,精神也恢復得很好,意志力也很強,差不多 10 天就轉普通病房。看到病人站起來,露出開心的微笑,是醫師最高興的時候!」

故事還沒完,德耘師父為大家補充後面這一小段:「事實上手術是在浴佛節前一天,手術時間 12 個小時,隔天早上看到張副院長神采奕奕的出現在浴佛台,我看著實在有點不捨,『你真的不累嗎?』副院長笑笑的,好像覺得做過了就沒事的樣子,真的很感動。」

這時,我們也看見了張副院長燦爛的笑容。

註:1984 年台灣完成亞洲第一例屍肝移植,1994 年全台首例活體肝臟移植成功,主刀的都是長庚醫院陳肇隆醫師(後為高雄長庚醫院院長)。

20190521
撰文:福意
記錄:魏玉縣

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志工早會專頁閱讀。


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