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要互通消息用微信、LINE、QQ或臉書,email都很少了,更何況寫信,「似乎很老套,但為什麼要寫信呢?」人文志業節目部郭鳳儀要跟大家分享「月家書」,是從 2015 年開始,北京和華北慈濟志工推動的一個「行動」。 

「在全球,助學各地孩子的時候,一年只能見兩次面,也就是助學金發放時間。雖然大家都非常努力跟孩子結善緣,可是兩次見面,畢竟時間和距離問題,讓大家情感沒辦法很綿密,所以志工想到,是不是用寫信的方法拉近與助學生的互動。」

郭鳳儀長年在中國大陸採訪,三年多前記錄「月家書」,「到目前為止,我在想,寫信這件事會不會流於形式,或是一種制式?但是在累次的記錄中,我發現書信雖然無聲,其實字裡行間非常鏗鏘有力。」

這是來自一個河北易縣唸中學的女孩子康雨的信,「她在信裡面提到,『我暫時離開義縣中學,但我會回到學校的懷抱』,跟她通信的慈濟大姊姊奇怪,為什麼她離開易縣中學呢?趕緊跟學校和女孩聯絡,後來才發現,她母親癌症復發,已經癌末,2018 年 10 月,助學金發放的那個月,她父親也過世了。」

隻字片語間竟然藏著如此大的家庭變故!於是志工趕緊展開關懷,每次從北京到高碑店要兩小時車程,鳳儀給大家看這幾張照片,「從 2018 年 12 月到今年三月,短短四個月,從第一次家訪,後來陪伴母親去看醫生,然後去他們家關懷,做紙鶴,祈願母親早日康復以及全家平安,志工已經去了七次!」

鳳儀說,如果不是這封信,很難發現助學生家的問題,學校有時候不好意思告訴志工,孩子發生了什麼事,甚至也不見得知道。月家書讓慈濟人從助學關懷,延伸到家庭的急難救助與陪伴! 

這次郭鳳儀到中國大陸採訪,先去河北易縣看看康雨和她母親,「孩子的母親病情愈來愈惡化,家裡也有一些問題,她很想讀書,但又知道媽媽的狀況,不得已要照顧,所以心裡有些矛盾和委屈,有時候情緒不穩定,對媽媽的關愛也不夠。」志工去了,透過慈濟月刊的小故事,和大愛電視做的影片,讓康雨安定下來,一方面也安住媽媽的心,因為媽媽已經在擔心了,她走了之後,無父無母的一對姊弟該怎麼辦?

3 月 13 日,鳳儀初次認識這個母親,當時志工還用心的準備了一束花,祝她三八婦女節快樂,「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束,她很高興認識慈濟,是他們家最大的福報,希望兒女都能像慈濟一樣,學會感恩。」

康雨媽媽活下去的意志力非常堅強,瘦到只剩 30 公斤,只能吃流質的東西都還會吐出來,但那天精神非常好,「沒想到過了七天,21 日早上,媽媽撐不住,嚥下了最後一口氣。」   

聽到消息,郭鳳儀立刻跟志工趕回易縣,在康雨媽媽的墳頭上致意,「接下來並不因為媽媽走了就結束了,我們關懷的重點是這個孩子,未來能走出陰霾,健康成長。」

這一切,都因為一封信,「因為家書,我們才有辦法聞聲救苦。」

註:1.月家書,是北京慈濟志工定期到易縣發放助學金,除了經濟上的補助,也鼓勵學生一月一家書,分成 12 個家族與志工一對一通信。 2.河北易縣距北京 120 公里,山多地貧,時常乾旱,是國家級貧窮縣,從 2009 年開始,慈濟北京志工每年寒冬展開冬令發放,迄今遍及 28 鄉鎮中的 15 個。

20190417
撰文:福意
記錄:吳碧華

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志工早會專頁閱讀。


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