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在身邊,還知道打電話回家問好,每次卻講不到幾句,像例行公事一樣,如此稱得上孝順嗎?

台南志工周慧卿這次在大林慈濟醫院急診室服務,一個老菩薩由媳婦陪同就醫,周慧卿邊跟他聊天,女兒打電話來了,好像講得很開心,掛了電話,周慧卿搭訕著:「女兒打電話來,很開心喔!」「對啊,這個女兒很孝順,常常會打電話回來。」然後就提起還有一個女兒都是用嘴巴在孝順。

老先生解釋,這個女兒也是每天打電話跟他問安,「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奇怪,每天打電話應該是很孝順啊?」不懂,大家跟周慧卿一樣,搞不懂。

原來爸爸不這麼想,他說:「每天打電話回來都跟我說,爸爸,我的錢不夠,(打電話的)零錢只有準備多少,然後呢,如果我的話講完,沒錢了,就不再投幣了。」短短的時間,這個女兒每天跟爸爸講些什麼呢?「他女兒每次,爸爸,你吃飽了沒?你要照顧好自己喔,要怎樣怎樣,她講一講,電話就斷了。」

老爸很鬱卒,說,想跟女兒講一下,就又沒了,每次、每天打來都這樣,所以他覺得這個女兒「嘴巴孝順」,沒什麼實際行動,不是真正孝順。

周慧卿聯想到,人跟人之間,尤其父母親跟孩子之間真的會這樣,「我們常常會覺得,爸爸媽媽,我希望你怎樣怎樣,但這真的是父母親想要的嗎?或者父母親對孩子,你要怎樣怎樣,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?讓我自己省思很多。」

常常我們都以自己的立場,希望對方好,但這是我們以為的好,欠缺了同理心,反而造成對方的壓力和困惑。

不過,德淵師父聽完,給大家另一種思考:「其實轉一個念,那個『用嘴巴孝順』的女兒打電話來問好,聽到的聲音是健康的,我們應該也很歡喜,因為子女健健康康喔。所以有時候一轉念,萬事都好。」

德淵師父舉他之前還在唸書時的例子,「從我家到我讀大學的地方,大概要六到八小時車程,我到了,只是打一個電話回去報平安,我媽媽就很開心了。她說,其他的都不用說了,不要再花錢了。」

所以同一件事,看的人用不同角度,就會有不同看法,理解對方的心意就好。

20180717
撰文:福意
記錄:魏玉縣

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志工早會專頁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