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常說教學相長,醫病之間其實也沒有長幼尊卑,病人經常是醫師的老師呢。台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鄭存琪,就要分享從一位病患那兒得來的啟發。

一個四十幾歲的已婚女性,在傳統市場做攤販,平常工作時間很長,動作要快,壓力滿大的,跟家人包括先生、婆婆都會產生衝突。她的調節方式是掃地,或做園藝,讓自己放鬆,因為她很勝任,做得開心,可以平衡身心上的緊張。

早先因為失眠,她來鄭醫師的門診,「後來出現一個問題,她發現在做事情的時候,一旦開始,就沒法停下來。即使在做園藝這樣愉悅的活動,也會一直做,從開心一直做到覺得該停了,但停不來,就對自己生氣,到最後不得已,才放下。」

想想,我們是不是也一樣,有哪些事做了不滿意,又做、再做,累了還不肯放手?在某些方面來說,這不是很好嗎?但其實,吹毛求疵可能也是一種病。

鄭存琪醫師評估,這位太太還不到強迫症狀,「可能跟她個性有關,她有些完美主義,要嘛不做,要嘛就要做到最好,很多事情都會過度,過度就成為一種模式,做的時候過度,放鬆的時候也過度。在沒有達到期待的時候,就容易自我批判,覺得自己不好。」

還有,這位太太因為平常太緊繃,相對需要更多的放鬆才能消除,鄭醫師比喻,有人睡覺要睡很久,可能他太緊張了,所以需要較長時間的睡眠才夠放鬆。

醫師其實也很辛苦,勞心勞力,看病人看那麼多,經常忽略了自己。

「那一天,我值班,回到值班室非常累,也有點情緒,覺得幹嘛把自己搞得那麼累!就在滑手機,看臉書。」

講到這裡,各位,你是不是也有類似情形?

「後來發現,咦,我跟那個個案有點相似的感覺,其實進來值班室是想要休息的,怎麼手機一拿起來就沒辦法停下來。而且自己知道,夠了,要趕快休息了,但好像還是被一種驅力抓住,有一種身不由己的感覺。」

這是怎麼了?一旦情緒或行為失控,煞不住車,怎麼辦?

鄭醫師繼續自白:「另外,還有一種明知故犯的感覺,因為有情緒在。一直到昇起一種浪費時間的自責跟罪惡感,才用力的把它放下。」鄭存琪赫然警覺,他活脫脫就是這個病人的翻版!還好,他是醫師,覺得這是很好玩的經驗,想做個實驗試看看。

「我再拿出手機,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告訴自己,要怎樣才能夠脫離。」

首先,他告訴自己,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絕對要脫離這樣的行為,結果發現效果不好,還是有情緒干擾。

第二,跟自己說,要珍惜暇滿人身,好不容易得人身來修行,一定要放下,這個方式比較有效。

第三,告訴自己,如果沒辦法立即脫離,可能要掉入輪迴裡,這個更有效。

最後,最有效的是,不自我批判,讓自己冷靜下來,起正念。

其實要超脫自我、有覺知力,很不容易呢,鄭醫師從病人身上自我觀照,更貼近病人的心,體會病人的苦,彼此互惠。

德本師父感謝鄭醫師提起正念。做任何事,一定要正知、正念與正信,找對了方法跟對了人,一定會有辦法突破困境。「生活中難免有壓力,不要讓壓力成為家人的困擾,所以要懂得調節自己的身心,身心科醫師會是最好的老師。」

20171125
撰文:福意
記錄:魏玉縣
攝影:徐國鈞

 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志工早會專頁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