證嚴上人出家前,一向奉持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,自力「耕」生,是上人追求的人生目標之一,靜思精舍德俱師父在志工早會指出,上人的目標,自始至終,奉持至今。

1964 年,證嚴上人告誡弟子:「日子過得再苦,都不能回俗家拿錢。大家有本事,一天就吃三餐,沒本事一天吃一餐,要徹底犧牲,不怕勞苦,自力『耕』生,奠定綿延久遠的靜思家風。」

證嚴上人給靜思弟子的精神理念是:自力「耕」生,是外乞食養生命,用食物來滋養身體; 自力「更」生,則是內乞法長養慧命,以布施來涵養慧命。

德俱師父也提到,曾有一位教授問上人:「那麼多人捐錢給慈濟,為什麼您不用在照顧僧伽、建築寺院呢?」上人回答:「跟隨我出家的弟子,必須堅持兩項意志,第一要耐貧,第二要耐勞。」這是證嚴上人對弟子的深切期許。

慈濟功德會創立第一個月,就讓當時會員們知道,慈濟的錢是分毫不差、點滴清楚。藥師法會後發放的午餐,由常住師父張羅供應,直到今日依然如此;證嚴上人叮嚀精舍常住眾,再辛苦都要堅持自力「耕」生,永遠做慈濟的靠山。

德俱師父強調:「靜思精舍帳戶跟功德會的善款,帳目分得清清楚楚。靜思精舍第一期建築在民國 58 年落成後,上人在宗教寺廟登記文件主旨就寫下,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文化,這與後來發展的四大志業非常契合。」

為了興建醫院,成立了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》,醫院也是獨立的財團法人。教育、人文志業成立後,也各有財團法人、董事會。上人給的方向非常明確,靜思與慈濟絕對不能混淆,二者精神理念一致,但財務完全分開。意思是,靜思是慈濟的後盾,可以供應慈濟,但絕不能沾到慈濟的邊,這是證嚴上人非常堅持的清流。

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上有一段開示,「初做慈濟的時候,只是一念的悲憫心,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,無掛礙無煩惱,做就對了,就像一隻小牛,在草原上悠然吃草,要吃多少,就走到哪裡,非常自在。深入社會才知人生苦難偏多,有很多人需要救助,開始感到壓力;此時這隻小牛,鼻子已經被串鉤,繩子也被綁上,不得不去犁田。前面拖車的牛,愈來愈老邁,車上東西愈堆愈多,這一隻牛因為套上了鼻環,注定一輩子要拖著牛車走下去。」

證嚴上人突破萬難,在花蓮籌設第一家慈濟醫院,建院過程只能用篳路藍縷來形容

「上人在 1979 年委員聯誼會上,宣布建院之後,經過多年努力,終於在 1983 年動工,動土之後卻傳來土地要被國家徵用,上人當時陷入非常憂心的心境。也因為上人的毅力,隔年有了第二塊土地,上人在第二次動土典禮上,咬著牙,憂心含淚,一則以喜,因為又可以建設醫院,但是,要面對很大考驗。」德俱師父形容,當時上人眼神中流露的是,堅持建院的決心。

建院預算 8 億,當時才募到 5% ,錢從哪裡來?上人到台北講述藥師經,不斷宣揚理念。1981 年初,一位日本人表示要捐給慈濟 2 億美元,卻為上人婉拒。上人深深以為,醫院應由全台灣善心人士一起共襄盛舉,共植福田。

齊心齊力響應建院故事非常多,德俱師父說,當時樂生療養院的菩薩,積極募心蓮;榮民伯伯為同袍打水賺錢;小朋友存竹筒給上人蓋醫院;點點滴滴的小故事,都可以看出大家的力量是堅定的。

為了解決因病而貧,籌建了醫院,剛開始拖著慈善的一部車,之後又增加醫療、教育、文化這三部聯結車;從此,上人天天奔波勞碌,就好像一隻老牛拖車爬高嶺,背上肩負沉重責任,一直到今天。

證嚴上人感恩慈濟人,「同心同力做慈濟,並且在牛車後面,用力推車前進,減輕我的負擔,增加我的信心!」

上人秉持信己無私,信人有愛,入我門不貧,出我門不富,以掘井人的精神,成就慈濟四大志業、八大法印。


(德俱法師 志工早會開示)

20190619

記錄:吳碧華
整理:慈泠

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大愛閱讀專頁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