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。有「信」才能產生力量,有了這股力量才能成就道業,所以「信」是入門根基。德禪師父在志工早會上分享《靜思‧信願行的實踐》新書,希望靜思弟子傳法脈、行宗門。

德禪師父說,「出版這套書的過程非常不容易,一共寫了六年,這段時間不斷把慈濟人、慈濟事對應上人的過去、現在,以及未來的發展,是如何扎根落實。也因為上人悲心大願的帶領,靜思弟子願意投入、努力,以十年為一個基礎,從慈善起步,第二個十年,從醫療下手,開始了醫療志業。」

1966 年是台灣經濟正要起飛的年代,證嚴上人在貧窮的後山─花蓮,克難地將「慈濟」組織起來。

因為證嚴上人的一念心,慈濟四大志業、八大法印,五十多年來足跡歷歷在目,但此時此刻,我們的心念能夠把持的住嗎?

「大家明明已經睡飽起來做早課,為什麼瞌睡蟲就是會時常找到我?」德禪師父說,要把持住一顆清明覺醒的心,真的不容易。方向要怎麼才對得準?唯有「真」和「精」。

德禪師父話鋒一轉,這套書目前出第二冊,第一冊取名為「靜思」,1937 年到 1965 年,是證嚴上人成長、出家到創辦慈濟歷程。第二冊取名「善護」,1966 年到 1977 年,是慈濟「慈善志業」的開端。第三冊「心蓮」,1979 年到 1986 年是慈濟「醫療志業」的拓荒。一到三冊涵蓋慈濟前二十年歷史,第一、二冊已流通,第三冊「心蓮」即將出版。

本套書編寫過程中,為求史實正確性,撰述多次向證嚴上人請益。上人一再叮嚀:個人微不足道,勿多著墨。「我的一切,因為慈濟人才有價值。我只是一個『因』,有『緣』才能成『果』。慈濟是無數人『因緣和合』所成就。」

證嚴上人出家前自號「靜思」,乃為提醒自己,時時刻刻靜心思考人生方向,「靜思」兩個字,也是蘊育慈濟的根本思想。探其淵源開始於證嚴上人離家到高雄,等巴士要前往台東後山時,不由自主翻閱一本雜誌,看到一篇佛教的故事,佛陀在成道之前,坐在菩提樹下靜思,證嚴上人覺得寧靜的思維太好了,內心湧起一陣歡喜,十分嚮往這樣的境界,當時擔心會被找到帶回俗家,決定改以「靜思」為名,也有脫胎換骨的寓意。

人生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。德禪師父指出,今年是慈科大(前身是慈濟護專) 30 年,第一屆招生來了 108 位學生,卻來了兩萬多位慈誠委員,如此殊勝的過去,大家還記得嗎?三十年過去,我們有幸有緣,能夠在人世間好好努力,為自己的法身慧命,一起共同成就,是多麼不容易啊!

德禪師父也透過一個佛教小故事,希望不要小看自己一點點的力量。

「有一天森林起火,很多鳥獸很害怕恐懼沒有了家,有一隻鸚鵡很想用自己的力量滅火,牠就講,『我心弘曠,精懃不懈,必當滅火,若盡此身,不能滅者,更受來身,誓必滅之。』

這隻小鸚鵡悲心誓願廣大深遠,努力不懈怠,深信一定能滅這場大火,就算這輩子無法撲滅,下一世換個身體,也一定要把這場大火撲滅。當時的鸚鵡是誰呢?是佛陀。森林裡的鳥獸,就是大眾。」

這個故事是在講佛陀救度眾生,生生世世,一輩子接續著幫助眾生。

德禪師父殷殷叮嚀:「我們都是跟著上人的有緣人,我們結的是『法髓緣』?還是『浮萍緣』?靜思弟子在『緣』當中,應該要學法,學習佛陀的教法,一起來說法、來傳法;唯有傳法,此生圓滿的同時,才是人生下一輩子的開始。」

(德禪法師 志工早會開示)

註:證嚴法師傾畢生之力,引導弟子內修清淨心、外行菩薩道,期許弟子將法脈宗門理念文字化。面對法師的期許,慈濟人文志業「期刊部」自覺使命重大,承擔起編撰「信願行的實踐」套書的挑戰。以「編年」為主,主題為輔;以證嚴法師口述歷史為經,慈濟媒體報導為緯,運用大量第一手史料,呈顯法脈宗門精神。

20190617

記錄:林淑懷
整理:慈泠
攝影:陳盈良、曾釋嫻

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大愛閱讀專頁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