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公務員家庭長大的游彩雲,高中畢業後,從事財務、會計工作,1986 年認識慈濟志工陳欣宜,成為每月固定捐款的慈濟會員。三年後,陳欣宜邀約她參加「幸福人生講座」,游彩雲看到慈濟人熱情鞠躬迎接深受感動,不解為何對素昧平生的人如此恭敬?「我不是個愛哭的人,但是那一場活動,感動的眼淚一直流…」

她在《慈濟道侶》半月刊中讀過一句話:「最好的修行不是吃齋念佛,而是『廣結善緣』。」這四個字深深觸動她的心,也希望透過慈善服務,和大家廣結善緣,只是起了念頭,卻遲遲沒有投入,因為自覺有個習氣難改。

「師父,我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氣,我很愛買衣服,很愛漂亮,明明知道這是不好的習慣,就是改不了。」生性率直的她,明白請示證嚴上人。

上人告訴她多投入志工,穿上「柔和忍辱衣」,習氣就能改變。1994 年受證慈濟委員,承擔訪視與花蓮慈濟醫院志工,看到了自己順遂人生外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苦…

未成年的小媽媽,因為早產生下發育不完全的嬰兒,徬徨無助不知如何是好;還有,來自單親家庭的 18 歲男孩,車禍造成腿部粉碎性骨折,父親酗酒,男孩總是孤零零躺在病床上。游彩雲回台北後,請定居花蓮的姊姊就近照顧,「姊姊煮了補湯給他喝,他卻因為這碗熱湯,感動地眼淚直流又笑逐顏開,這對我們而言,只是舉手之勞啊…」

20 年前,游彩雲開始關懷獨居長輩,也帶新進志工投入社區訪視,深深體會到每位長者背後,交錯著人生的酸、甜、苦、辣。

「曹伯伯住院了,沒有家人願意照顧,我在病房碰巧遇他的兒子,他忿忿說起自小看到母親遭受家暴,兄弟姊妹也是從小被打到大,心中怨恨難解。」

原來,曹伯伯的童年,就是在缺愛的環境下成長,成家後對自己的孩子,也有相同行為。游彩雲在病床前勸著兩父子,「一切都過了,要化解不好的緣,才不會帶到下輩子。」隔週,游彩雲再次探望,平日總是板著一張臉的伯伯,這天笑了,因為父子心中的結,解開了。可惜,不到一個月,老人家往生,兒子在電話中告訴游彩雲,很懺悔也很後悔,當初沒有和父親好好相處,現在已經沒有機會了…

游彩雲深刻了解「缺愛症」,得不到愛,也不懂得付出愛,傷害了家人,當然也得不到愛的循環。

  
 

「我和婆婆同住三十多年,相處融洽,她把我當女兒般疼愛,雖然偶爾有一些情緒,不過每次都能雨過天晴。近十年來,失智的各種症狀,在婆婆身上出現,情緒起伏比以前大,加上記憶力減退,婆婆會因為找不到東西而生氣,還反過來懷疑是不是我偷了…」

最初無法諒解婆婆的反常行為,游彩雲卻在關懷長者過程中省思,對其他長者都能用心付出,對自己的婆婆不是應該更好嗎?

一次次轉念和自我提醒,游彩雲面對九十多歲的婆婆,不再辯解與反駁,即使意見不合,也用善解、包容、微笑來回應衝突,也因為看到婆婆的老化,她更加疼惜關懷多年的獨居長輩。

不知不覺間,游彩雲也從中年邁入老年,仍把握每一個付出的機會。「人人都會老,充分把握時間,對他人的境遇更多同理,讓自己的生命不只是變老,而是分秒都有成長。」

●本文摘自 慈濟月刊第628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