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次離家 

1958 年 7 月,正值壯年的父親猝逝,從發病到往生不到 24 小時,帶給證嚴法師莫大衝擊,究竟「生從哪裡來,死往何處去?」 興起了出家念頭。

「第一次離家,整理了大包小包的衣服,在修道法師介紹下,去了汐止靜修院,媽媽發現後立刻報警,從離家到回家只有五天時間。」雖然沒有成功, 證嚴上人並未打消心念。

  

圖:靜修院舊照

「父親往生後,也是我先天性心臟病最明顯的時候,於是對母親說,想到廟裡養病。我在慈雲寺輪過大職事,大家凌晨三點多出門去田裡,我就幫忙洗衣服、煮餐點,再騎 40 多分鐘的腳踏車載過去;也學習種田、割稻,曾經因為不會挑有機肥,跌下田埂,但我的心沒有一點煩惱,反而感覺輕安自在。只要做得甘願,無論什麼工作都會很歡喜;假如不甘願,內心會有很多抱怨,稍微被磨就苦不堪言。」

這段時間裡,證嚴上人看到慈雲寺師父們的作息,感覺憐憫。三更半夜有人需要誦經,必須立刻前去,就經常幫忙消災、安太歲。出家為什麼會這樣呢? 上人將自己的想法,跟剛從日本參學回來的修道法師分享...

  怎樣才是出家 

修道法師將印順導師著作《佛法概論》介紹給證嚴上人,也不經意提起,作者是一位無爭無貪、無名利之心的修行人,在 上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,「我篤定了方向,要追求真理,但不要有道場的掛累;因為這段時間讓我看清了佛法是無上的正法,也是徹底的人間道理。」

  女人有何價值 

在無常多變的世局中,證嚴上人視榮華富貴如浮雲,也開始思索自我人生的價值。「女人難道只能將自己限制在一個小範圍,只為一個家庭提菜籃就滿足了?為什麼範圍這麼小?眾生有難時,大家總在祈求觀音媽、媽祖婆保佑,他們也是現女人身啊!我們可以用媽媽心,愛普天下眾生,如果被一個家庭拘束了,能愛多少人?所以應該『去小愛、為大愛。』」

在慈雲寺靜養的證嚴上人,雖然對佛法所知有限,但是大乘經典《法華經》影響了他的思想、行止。

「當時,一位信徒跟修道法師說,有人拿出來販賣的冊子中,有一部《法華經》,看起來很有歷史,我聽到後就說要買。不知道為什麼,聽到《法華經》,內心就很歡喜,雖然不知道這部經是什麼樣貌,還是把它請回來。這部《法華經》很舊了,皮是用木材做的,內頁也有些被蛀掉,但我視為寶,因為它讓我喜悅、輕安、自在,懂得人生道路該怎麼走。」

  

  八七水災促因緣 

1959 年 8 月,艾倫颱風西南氣流帶來豪大雨,八七水災尤其重創中南部。「我為什麼會入佛門,為什麼會出家,跟八七水災也有一點點關係。當時,彰化是一個文化古城,大多數是土磚房,這場大雨,市區房子傾倒,活埋了很多人,一個月都沒法清理完,我真正體會到國土危脆,種下要出家的『因』。沒多久,我就離開家庭了。」

1960 年 9 月,在修道法師結伴下,證嚴上人沒攜帶任何隨身用品,只有一套破舊的《法華經》,第二次離家,開始追尋人生意義的流浪生活,隨機南行,再轉往東部。

  

圖:證嚴法師與修道法師相偕出走。

  二度離家求道 

「台東是偏僻的後山,我們在車站抬頭一看,時間表上有個『鹿野』,這是非常震撼的地名,佛陀成佛第一站說法的地方,就在『鹿野苑』,多美好的一個地方,我們當下決定往鹿野走。」

第二次離家,輾轉來到台東鹿野王母廟,證嚴上人暫時落腳於此,但邁向以天下為己任的旅程,才剛要展開。

圖:鹿野思親。

攝影:詹進德、蕭嘉明

● 觀看更多 ↓↓↓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 慈濟的故事(三) - 入佛門的覺悟契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