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小朋友被關在病房,常常要抽血、打針;有些白血病檢查,還需要抽骨髓和做背針治療,『哭』是沒有辦法避免的,紅鼻子小丑醫生在短短 3 分鐘的表演,至少能讓他們的停止哭泣,不會沉浸在害怕的情緒當中。」

希望用歡笑抹去病童淚水的是《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》創辦人馬照琪,她也是亞洲第一位獲得法國《微笑醫生協會》認證的小丑醫生,每周 1 到 2 天,在白色巨塔裡,用即興演出來陪伴住院的孩子。

  

「在這些小朋友身上,我看到了強韌的生命力,有些 3 、5 歲的小朋友,面對不治之症,仍然充滿天真、熱情、好奇心,展現出來的能量和韌性,是我們無法想像的。」

  

馬照琪坦言,從小到大一直是個乖乖牌,當個會念書的女生,深入探索以後才知道,自己根本不是那樣的人。「第一次接觸表演,在舞臺上用小丑形象出現的時候,我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在意的東西,根本就不重要,因為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完美;每個人都有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地方,不敢顯露自己的醜態, 但只有小丑有這個權利。」

知道小丑醫生這個職業,是在法國《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》念小丑跟默劇時,無意間聽到學長姊分享,才知道它的存在,她用「驚訝」來形容自己的心情,「世界上怎麼會有,一面做自己喜歡的事,另一方面又可以帶給小朋友開心的事?」

「畢業回來之後,我認真去打聽,醫院有沒有小丑醫生的專職機構,得到的答案都是沒有,所以就先暫時擱置。直到 2014 年輾轉聽到,法國開始有專業小丑醫生的課程,我決定再花一年時間來進修,把這個概念帶回臺灣來。」
 

馬照琪回憶,當時每天 8 小時課程和醫院實習,有小丑專業表演課,還要進修兒童心理學、基礎醫療、衛教課程,甚至要知道如何面對重大悲傷和死亡議題。

一段定格在記憶裡畫面,她始終忘不了。「病房有個孩子已經呈現植物人狀態,爸爸直接拒絕小丑醫生進病房。『我兒子看不到也聽不到,不需要了。』『沒關係,我們吹奏一首音樂就好。』唱著唱著,病童的父親掉下了眼淚,在輕柔的兒歌中,眼淚從沒停過。」

這段學習過程,馬照琪感受到,其實小丑醫生陪伴的不只是病童,還有他們的家人以及承受高度壓力的醫護人員。

雖然多數孩子看到小丑會開心會尖叫,馬照琪不捨的說,也有部分小朋友是排斥的。「也許是心情不好或剛接受治療,身體不舒服,所以第一反應就喊走開,遇到這種情況,我就會站在那邊讓他罵。這些住院的小朋友,該打針的時候打針,該吃藥就要吃藥,能說『不』的機會非常少,心裡難免有負面情緒,我們就會去觀察原因,再慢慢跟他建立關係。」

馬照琪驕傲的說,紅鼻子醫生在病房,已經創造超過 6500 小時專屬孩子的歡笑時光,每年讓 1 萬 1800 個笑容,在疾病煎熬中綻放。

「笑聲是對付憂鬱最好的武器,笑聲也可以帶給自己快樂、帶給別人歡笑。我們不是醫師,沒法治癒疾病,但我們可以開立『笑容』處方箋,讓住院的小朋友開心笑,為冰冷又嚴肅的醫院,帶來一點點溫度。」

 


影像提供:沙丁龐客劇團

●本文摘自【殷瑗小聚】

  紅鼻子醫生計畫 - 馬照琪

●更多精采好文,歡迎點入閱讀【名家講堂】 


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