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過七旬有過兩次退休機會,他沒有停下腳步,至今仍走在醫療第一線,只是把重心從醫院放到社區,陪伴失智症長輩。

他,是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,也是同事、家屬、病友們口中的「曹爸」。

國防醫學院畢業的曹爸,看了 46 年的病,他說,已經把病看「疲」了,現在愛看的是人、生病的人、生病的人的感受,不喜歡追究病的原因了。 2011 年加入大林慈濟醫院,接下神經內科主任,就積極發展更完整的失智照顧網絡。

「我當時把門診病人集中起來,每個月在醫院開病友會,失智老人在一個房間,有人陪他們玩,我就把家屬找來座談,我覺得這樣能比較能解決他們一些問題。」

和其他神經內科醫師相比,曹爸現在看診日特別少,除非特別門診,否則僅有星期二上午一診,因為他把時間都留給社區。社區據點最大的功能,不是要減緩症狀,而是提供失智症患者一個,想到就會笑的環境。

傳統上,只有家醫科醫師才會走入社區,但是曹汶龍在診間看到許多失智長者與家屬面臨的問題,卻不是藥物能夠處理,所以從定期的病友會開始,再到衛福部的三年社區研究計畫,實際運作後覺得這樣的模式,很值得永續經營,便開始和社區發展協會、慈濟靜思堂等單位合作,逐步打造自給自足的失智症關懷社區據點。

每個失智者遺忘的、記得的不盡相同,只要用心就能找到互動的契機。比如關懷據點內有些老人家對唱歌有興趣,曹爸拿起手機播放老歌,現場氣氛馬上就熱鬧起來。

隨著年紀漸長,曹爸也坦言,身體不累是騙人的,但累了就休息一下,恢復後再繼續做下去,會發覺自己做的事情,都滿有意義的。

「腰那邊有 2 個鋼板、 4 個鋼釘,現在彎腰都不行啊。」前年開刀治療後,曹爸的白袍底下多了一大片護腰,上下車時也需要幫忙攙扶,雖然些許不方便,但他認為可以跟它共存,至少不會影響到工作。

現在的醫療技術,活到 8、90 歲不是難事,但是活到這麼老的時候,意義是什麼?曹汶龍認為,這就是證嚴法師提出「壽量寶藏」的原因,不是待在家裡休息,而是要出來付出。

「以我來說,把 50 歲拿掉,剩下 20 多歲,我們哪有 20 歲的體力啊,但我們卻有 70 歲的經歷和智慧。」曹汶龍說,很多人退休後想著要去哪裡玩,但如果在心態上把年紀減下來,就不會想玩了,因為覺得還有事情可以去做,會找一些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付出,把自己變成一個忙碌的人。

「找出自己的定位,就是活化自己,看哪裡需要你。當你選擇待在家裡看電視,就變成沒有需要了。」

曹汶龍笑說,走上失智症關懷這條路後,雖然門診量和收入都減少,但是看到社區的人都很需要你,他們把你當成自己人,這樣就會有動力繼續走下去。

「如果我明天起不來也是心安理得,因為孩子大了,太太也懂得照顧自己,老母親有兄弟姊妹可以照顧,我這個人隨時都可以走啊;但起來後精神很好,我就把自己貢獻出來,哪裡需要我,我就到哪裡去。」

  

 

●本文摘自

【同學好同協】走進社區 醫師的外送服務

【慈濟月刊】 第621期 

●更多精采好文,歡迎點入閱讀【名家講堂】

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